显示页面过去修订反向链接回到顶部 本页面只读。您可以查看源文件,但不能更改它。如果您觉得这是系统错误,请联系管理员。 ======发行风险====== 发行风险 (Underwriting Risk),是指负责销售新发行[[证券]]的[[承销商]](通常是投资银行)所面临的一种窘境:由于市场环境突变或投资者认购不足,他们可能无法按预定的[[发行价]]将全部证券顺利卖出。这种情况一旦发生,不仅可能导致承销商自己承担经济损失,也会让[[发行人]](即上市公司)的声誉和后续融资计划蒙上一层阴影。这就像一场万众瞩目的首映礼,如果电影票卖不出去,不仅影院(承销商)的包场费打了水漂,制片方(发行人)也会颜面尽失。 ===== 风险由谁承担? ===== 发行风险具体由谁来“买单”,主要取决于承销的具体方式。这就像卖东西,是批发包圆了自己卖,还是只当个中介赚佣金,风险截然不同。 ==== 包销:承销商的“心头大石” ==== 在**[[包销]] (Firm Commitment Underwriting)**模式下,承销商会用自有资金将发行公司的全部新股或债券买下,然后再转售给公众投资者。 这种方式下,承销商扮演了“总经销商”的角色。他们向发行人承诺了一个确定的价格,自己则通过加价卖出以赚取差价(即[[承销费]])。这也意味着,发行的全部风险都转移到了承销商身上。如果市场反应冷淡,股票卖不出去,那这些“砸在手里”的股票就成了承销商自己的亏损。这对发行公司来说是最省心的方式,因为无论市场如何,融资额都已提前锁定。 ==== 代销:发行人的“自负盈亏” ==== 在**[[代销]] (Best Efforts Underwriting)**模式下,承销商则更像一个“销售代理”。他们只承诺会尽最大努力(Best Efforts)去帮助发行公司销售证券,但并不保证能全部卖完。 在这种模式下,发行风险主要由发行人自己承担。承销商根据实际售出的数量收取一定比例的佣金,对于未能售出的部分,则会退还给发行公司。这对于承销商来说几乎是零风险的业务,但发行公司则面临着融资金额不确定的风险。 ===== 发行风险为何会出现? ===== 导致一场新股发行“遇冷”的原因多种多样,常见的“绊脚石”有以下几块: * **市场突然变脸:** 在证券发行期间,如果整体市场遭遇重大利空,比如爆发金融危机或出现[[黑天鹅事件]],投资者的避险情绪会急剧升温,自然没人愿意冒险购买新股。 * **定价过于自信:** 这是最常见的原因。如果发行价定得太高,超出了投资者对其[[内在价值]]的认可范围,大家会觉得“不划算”,自然会选择用脚投票。 * **公司爆出“黑料”:** 在发行的关键时刻,如果公司突然爆出财务造假、创始人丑闻或重大诉讼等负面消息,会严重打击投资者信心。 * **热点冷却:** 某些公司可能乘着行业热点的东风启动[[首次公开发行]] (IPO),但如果在发行过程中,该行业的热度迅速消退,投资者的兴趣也会随之转移。 ===== 价值投资者的启示 ===== 发行风险虽然是[[一级市场]]参与者(发行人与承销商)的烦恼,但对于身处[[二级市场]]的价值投资者而言,它同样提供了宝贵的观察视角和决策线索。 === “发行失败”的警示灯 === 一次失败或困难重重的发行,本身就是一个强烈的警示信号。它至少说明,那些拥有专业研究团队、进行过严格[[尽职调查]]的机构投资者,在那个价格上并不看好这家公司。作为普通投资者,当你看到连“聪明钱”都犹豫不决时,就更应该多问一个为什么,审慎评估其背后的风险,避免盲目跟风。 === “破发股”中的寻宝机会? === **[[破发]]**,指股票上市后交易价格跌破了其发行价。这往往是发行风险在二级市场的直接体现。然而,危机中也可能藏着机遇。 有时候,一家质地优良的公司仅仅因为生不逢时(比如在熊市中上市),或者发行定价稍有不慎而导致破发。当市场情绪稳定后,其价格可能会回归其内在价值。对于有独立分析能力的价值投资者来说,这恰恰提供了“捡便宜货”的机会。关键在于,你的买入决策必须基于对公司基本面的深刻理解,而不是因为它“看起来很便宜”。 === 观察承销商的“眼色” === 承销商的声誉和实力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如果一家顶级投行承销的项目都出现了发行困难,这传递出的负面信号远比一家小型券商遇到困难要强烈得多。它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专业机构对市场温度和公司质量的真实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