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页面讨论过去修订反向链接回到顶部 本页面只读。您可以查看源文件,但不能更改它。如果您觉得这是系统错误,请联系管理员。 ======基本面加权====== 基本面加权 (Fundamental Indexing),是一种构建[[指数]]的创新方法。传统指数,比如我们常听说的沪深300或标普500,大多采用[[市值加权]],简单说就是公司“块头”(市值)越大,在指数里的占比就越高。而基本面加权则另辟蹊径,它不看股价高低,也不看市值大小,而是根据公司的“家底”——也就是[[基本面]]数据来决定其在指数中的权重。这些数据通常包括公司的营业收入、盈利、净资产、现金流或股息等。这种策略的核心思想是,公司的真实经济价值比其波动的市场价格更能代表其长期投资价值,从而试图避免在市场[[泡沫]]时买入过多被高估的股票。 ===== “基本面”加权,加的是什么权? ===== 可以把传统的[[市值加权]]指数想象成一个“校园人气排行榜”,谁最受欢迎、名气最大,谁就排在最前面。而基本面加权则像一场“全能学霸选拔赛”,评选标准是实打实的成绩,比如数学、语文、物理各科的分数。 在这场“选拔赛”里,“分数”就是公司的各项基本面指标。常见的指标有: * **营业收入:** 公司卖了多少货,挣了多少钱,代表了其市场规模。 * **盈利:** 扣除成本后,公司净赚了多少,这是核心的赚钱能力。 * **账面价值:** 公司的净资产,相当于把公司“清盘”后能拿回的本钱。 * **现金流:** 公司业务实际流入的真金白银,比账面利润更难“注水”。 * **股息:** 公司愿意分给股东的红利,是公司稳定盈利和慷慨回报的体现。 指数编制者会选择其中一个或多个指标,综合起来为一家公司“打分”,并据此分配其在指数中的权重。 ===== 为什么不按“常理”出牌? ===== 市值加权是主流,简单直接,但它有个天生的“毛病”://追涨杀跌//。当一只股票价格上涨,它的市值就会变大,在指数中的权重也随之增加。这意味着,基于这种指数的[[指数基金]]会被动地买入更多“更贵”的股票。反之,当股票下跌,基金就会被动地卖出“更便宜”的股票。这种机制在牛市末期尤其危险,因为它会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把越来越多的钱押在那些可能已经被高估、充满泡沫的明星股上。 基本面加权正是为了打破这个循环。它有意地将**股价与权重脱钩**。 * **自动的逆向投资:** 这种方法天然地倾向于[[价值投资]]。如果一家公司的股价暴跌,但其营业收入和利润依然稳健,那么它的市值会缩小,但基本面权重基本不变。在指数进行[[再平衡]]时,为了维持其基本面权重,投资组合就需要买入这只“暂时落难”但基本面依然良好的股票。反之,它会自动卖出那些股价涨幅远超其基本面增长的股票。 * **更真实地反映经济体:** 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是由所有公司的总收入、总利润构成的,而不是它们的总市值。从这个角度看,基本面加权指数可能比市值加权指数更真实地代表了实体经济的结构。 ===== 投资启示 =====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基本面加权带来了几个有趣的启示: - **一种“聪明的”被动投资:** 基本面加权属于[[Smart Beta]](又称“[[策略性贝塔]]”)投资策略的一种。它既像被动投资一样遵循既定规则,省去了投资者自己选股的烦恼,又在规则中融入了主动投资的智慧(即“价值”因子),试图获得比传统市场指数更好的[[风险调整后收益]]。 - **价值投资者的“懒人包”:** 如果你认同[[价值投资]]的理念,即“用便宜的价格买入好公司”,但又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分析研究个股,那么投资于基本面加权指数的基金,就是一个省心省力的选择。它等于帮你雇了一个纪律严明、不受情绪干扰的“价值投资经理”。 - **注意成本和周期:** 这类策略基金的[[管理费]]通常会比最普通的市值加权指数基金略高一些。此外,价值风格的投资并非时时跑赢市场,在某些由成长股驱动的“疯牛”行情中,基本面加权策略可能会暂时落后于大盘。但从长期看,其稳健和逆向的特性,是穿越牛熊周期的有力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