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页面讨论过去修订反向链接回到顶部 本页面只读。您可以查看源文件,但不能更改它。如果您觉得这是系统错误,请联系管理员。 ======集采====== [[集采]] (Centralized Procurement),全称“集中带量采购”,更通俗的叫法是“[[带量采购]]”。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由国家出面组织的“超级团购”。在这个团购里,买家是全国各地的公立医院,它们集合起来形成一个巨大的订单;卖家则是各大药品或医疗器械生产商。游戏的核心规则是:**以量换价**。国家医保局代表医院向企业承诺一个巨大的、有保障的采购量,作为交换,企业必须给出“地板价”。这种模式旨在挤出药品价格中不合理的水分,降低老百姓的医疗负担,但它也深刻地改变了整个医药行业的生态和投资逻辑。 ===== 集采的“游戏规则” ===== 集采的运作机制就像一场精心设计的拍卖会,只不过竞拍的不是价格越来越高,而是越来越低。其核心玩法主要围绕以下几点: * **以量换价是灵魂:** 这是集采的根本逻辑。对于药企来说,虽然单价大幅降低,但中标就意味着能迅速占领协议区域内的大部分[[市场份额]],省去了巨额的销售和推广费用。这就像开餐厅,虽然每道菜赚得少了,但保证天天客满,薄利多销。 * **赢家通吃或寡头垄断:** 在集采中,通常只有报价最低的少数几家企业能够中标。一旦中标,就拿下了未来一到三年内该区域市场的“大蛋糕”。这种“赢家通吃”的规则使得竞标异常惨烈,因为落标的企业可能瞬间失去整个市场。 * **[[一致性评价]]是门票:** 这主要针对药品集采。所谓“一致性评价”,是指国家要求仿制药必须在质量和疗效上与原研药(即原创的、过了专利保护期的品牌药)达到一致。只有通过了这个评价,仿制药才有资格和原研药站在同一个擂台上,纯粹比拼价格。这是保证“团购”药品质量不下降的关键前提。 ===== 对投资者的影响:是“蜜糖”还是“砒霜”? ===== 集采政策一出,相关公司的股价往往如坐过山车,因为它对企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 砒霜:短期阵痛与估值颠覆 ==== * **利润暴跌:** 最直接的冲击。集采常常导致中标药品价格出现“灵魂砍价”,降幅超过50%是家常便饭,甚至高达90%。这会使相关产品的[[利润率]]急剧收缩,严重冲击公司的盈利能力。 * **估值重塑:** 资本市场会重新审视那些严重依赖单一仿制药产品的公司。它们的商业模式从高毛利的“药品”变成了低毛利的“大宗商品”,其[[估值]]体系也随之崩塌。这常常引发“[[戴维斯双杀]]”,即盈利下滑和估值倍数下降的双重打击。 * **不确定性:** 集采是动态和持续的,下一轮集采会轮到哪个品种?价格会降多少?这些不确定性给投资者预测公司未来现金流带来了巨大困难。 ==== 蜜糖:长期机遇与行业出清 ==== * **行业格局优化:** 集采加速了市场的优胜劣汰。那些技术落后、成本高昂、质量不过关的中小企业被迅速淘汰出局,市场份额向具备成本优势、生产规模和质量优势的龙头企业集中。 * **倒逼企业创新:** 当仿制药的利润空间被极致压缩后,企业唯一的出路就是向“无人区”进军——研发真正具有创新性的、受专利保护的新药或高端医疗器械。这些产品拥有自主定价权,不受集采影响。因此,集采长期来看,会倒逼整个行业从“销售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 **成本控制者的胜利:** 在微利时代,谁能将成本控制到极致,谁就能活下来并赚取合理的利润。集采让投资者的目光从“高毛利”转向了对企业运营效率和成本控制能力的审视。 ===== 价值投资者的“集采”生存法则 ===== 作为价值投资者,面对集采带来的行业巨变,不应只看到恐慌,更要学会从中寻找机会。 - **穿越迷雾看本质:** 不要被短期的“灵魂砍价”吓倒。关键是分析公司的应对策略。它是否拥有强大的研发管线,能不断推出创新产品来对冲集采风险?它的产品组合是否多元化,能够抵御单一品种的降价冲击? - **寻找“免疫”资产:** 将目光投向受集采影响较小的“避风港”领域。例如: * **创新药/创新器械:** 拥有强大专利[[护城河]]的创新产品。 * **医疗服务:** 如医院、眼科、牙科等,其核心是服务而非单一产品。 * **CXO行业:** 即[[CRO]](医药研发合同外包服务机构)和[[CDMO]](医药合同定制研发生产机构),它们是药企的“卖水人”,受益于行业整体研发投入的增加。 * **品牌中药/消费级医疗产品:** 具有品牌壁垒和消费者“心智份额”的产品。 - **关注格局,而非价格:** //投资的真谛是投资未来//。与其纠结于某款产品降价多少,不如思考集采将如何重塑行业格局。那些虽然短期利润受损,但能借机扩大市场份额、并拥有强大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可能才是未来真正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