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基金和不寻常的利润====== “共同基金和不寻常的利润”并非一个标准的金融术语,而更像一个投资理念的组合。它指的是一种投资策略,旨在通过精选[[共同基金]] (Mutual Fund),来追求超凡的、远超市场平均水平的长期回报。这个词组的核心精神,借用自成长股投资之父[[菲利普·费雪]] (Philip A. Fisher) 的传世名著《[[普通股和不寻常的利润]] (Common Stocks and Uncommon Profits)》。因此,要理解这个词条,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看作是买入任何一只基金,而是要用一种“侦探式”的、着眼于未来的、寻找卓越管理者的思维方式,去挖掘那些有可能创造“不寻常”业绩的“不寻常”基金。 ===== “不寻常的利润”源自何处? ===== 要寻找能带来不寻常利润的共同基金,我们必须先回到这个概念的源头——菲利普·费雪。在投资界,如果说[[本杰明·格雷厄姆]]是“捡烟蒂”的[[价值投资]]鼻祖,那么费雪就是“买入并持有伟大公司”的成长股投资教父。连[[沃伦·巴菲特]]也坦言,他的投资理念是“85%的格雷厄姆和15%的费雪”。 费雪的投资哲学,可以用两个关键词来概括: ==== “闲聊法”的威力 ==== “闲聊法” ([[Scuttlebutt Method]]) 是费雪投资研究的精髓。他认为,仅仅阅读财务报表是远远不够的。要真正了解一家公司,你必须像一名记者或侦探一样,去四处打探、闲聊。你应该去和这家公司的竞争对手、供应商、客户、前雇员、行业专家聊一聊。 * **举个例子:** 如果你想投资一家连锁餐厅,光看它的利润增长是不够的。你应该去它的分店吃饭,观察客流量和服务质量;和它的供应商聊聊,看它是否按时付款,订单量是否在增长;甚至可以看看它的竞争对手,是不是正在模仿它的菜单。 这种方法的核心是获取**定性信息**,这些信息往往无法从冷冰冰的数字中读出,但却决定了一家公司长期的竞争优势,也就是巴菲特后来所说的“[[护城河]]”。 ==== 寻找“王者”的15个要点 ==== 费雪总结了寻找伟大公司的15个要点,这些要点与其说是财务指标,不如说是一份对公司“品格”的审查问卷。它不关心公司这个季度赚了多少钱,而更关心: * 这家公司所在的市场,未来几年有没有巨大的增长潜力? * 公司的管理层是只想着报喜,还是也愿意坦诚地和投资者沟通困难? * 公司有没有卓越的研发能力,能持续推出新产品来保持领先? * 公司的利润率是否出色且可持续? * 公司管理层是否正直诚信,值得信赖? 总而言之,费雪寻找的是那种能在未来十年、二十年里持续成长的“超级明星”,并且一旦找到,就应该长期持有,享受它所创造的“不寻-常的利润”,而不是频繁买卖。 ===== 共同基金的“寻常”困境 =====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转回共同基金。共同基金将成千上万投资者的钱聚集起来,由一位专业的[[基金经理]] (Fund Manager) 负责投资于一个包含数十甚至数百只股票的组合。理论上,这为普通投资者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分散投资]]工具。 然而,恰恰是共同基金的结构和行业生态,使得它们**天生就很难**创造出费雪所说的那种“不寻常的利润”。 ==== 大象难以起舞 ==== 许多知名的主动管理型基金规模巨大,管理着数百亿甚至上千亿美元的资产。这听起来很厉害,但也带来了“规模的诅咒”。 * **想象一下:** 一个管理着1000亿美元的基金,就算发现了一家极具潜力的初创公司,它能投多少钱?如果只投1亿美元,占基金总资产的0.1%,即使这家小公司股价翻了10倍,对整个基金净值的贡献也微乎其微。 * 而如果它想重仓买入,比如买入10亿美元,很可能直接把这家小公司的股价买到天上去,甚至会成为控股股东,这在操作和监管上都是不现实的。 因此,大基金更倾向于投资那些同样是“大象”的超大盘股,但在这些成熟公司身上,实现10倍、20倍增长的“不寻常”机会,自然就少了很多。 ==== “平庸”是最安全的选择 ==== 对于基金经理而言,他们的首要任务往往不是追求卓越,而是**保住饭碗**。 * 如果一位基金经理特立独行,重仓押注几只冷门股票,结果赌错了,他的业绩会远逊于市场基准和同行,那么他很可能会被解雇。 * 但如果他和大多数同行一样,买入类似的股票(这种现象被称为“[[抱团股]]”或“[[赛道股]]”),即使市场下跌,他的表现也和大家差不多。他可以说:“不是我无能,是市场不好。”这样他的位子就安全多了。 这种“职业风险”导致了所谓的“[[指数化趋势]] (Closet Indexing)”,即许多主动管理型基金的持仓与某个市场指数(如[[沪深300指数]])高度相似,但却收取着高昂的管理费。你花了大价钱,最终却只是买到了一个昂贵的[[指数基金]]。 ==== 费用是业绩的“地心引力” ==== 每年1.5%的管理费和0.25%的托管费,看起来不多,但它就像“地心引力”,日复一日地拖累着你的回报。假设市场平均回报是8%,你的基金经理必须做到9.75%的回报,才能让你获得和市场一样的收益。年复一年,这个差距会像滚雪球一样,吞噬掉你大量的潜在利润。 ===== 如何在基金世界里践行“费雪之道”? ===== 既然困难重重,那么追求“共同基金和不寻常的利润”是不是一个伪命题?不完全是。这只是意味着,你需要成为一个比普通基金投资者更聪明、更勤奋的“侦探”。你需要对基金进行“闲聊法”调查。 你的调查对象,不再是上市公司,而是**基金和它的管理者**。 ==== 第一步:调查基金经理,而不是基金本身 ==== 一只基金的灵魂是它的基金经理。你投资的不是一堆代码,而是这位经理的智慧、远见和品格。 * **阅读他的“亲笔信”:** 几乎所有优秀的基金经理都会定期给投资者写信(通常包含在基金的季报和年报里)。**请不要只看业绩数字,仔细阅读这些信!** * 他是如何解释上个季度的成败的?是大谈宏观经济,还是深入分析自己持有的公司? * 他对未来怎么看?他的投资哲学是什么?他的语言是真诚坦率,还是充满了金融圈的陈词滥调? * 一位优秀的基金经理,他的信读起来就像一位聪明的商业合伙人在与你对话。 * **考察他的从业经历和稳定性:** 这位经理在这只基金待了多久?一个有着10年以上任期的经理,经历过牛熊周期的考验,其投资理念更值得信赖。如果一只基金频繁更换经理,那就像一家公司不停地换CEO,你很难知道它的未来方向。 * **检查他是否“言行合一”:** 基金经理自己有没有投钱在他管理的基金里?这就是所谓的“[[利益捆绑]] (Skin in the Game)”。如果一位厨师从不吃自己做的菜,你敢吃吗?同理,如果一位基金经理都不相信自己的投资组合,你为什么要相信他? ==== 第二步:解剖基金的投资组合 ==== 基金的持仓报告是基金经理思想的“X光片”。通过分析它,你可以反向推断出他的投资策略是否真的“不寻常”。 * **看集中度,而非分散度:** 费雪信奉集中投资。如果一只基金的**前十大重仓股**占比超过了40%甚至50%,这通常意味着基金经理对他看好的公司有极高的**信念**,敢于下重注。而那些前十大持仓占比不到20%的基金,很可能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伪指数基金”。 * **看换手率,而非交易量:** [[换手率]] (Turnover Rate) 反映了基金买卖股票的频繁程度。费雪的策略是“买入并持有”。因此,一个真正践行长期投资理念的基金,其年换手率通常很低(比如低于30%)。如果一只基金的换手率高达100%甚至200%,说明它几乎每年都把所有股票换了一遍,这更像是在做短期择时交易,而非价值投资,并且会产生高昂的交易成本。 * **定性审视重仓股:** 花点时间去了解一下它的前五大重仓股。这些公司是不是你也能理解的好生意?它们是否拥有强大的品牌、技术专利或者网络效应等“护城河”?这些公司是否符合费雪所描述的“伟大公司”的特征? ===== 一个寻找“不寻常”基金的简易清单 ===== - **[ ] 理念审查:** 完整阅读基金经理最近3年的致投资者信和基金[[招募说明书]],判断其投资哲学是否清晰、深刻且长期一致。 - **[ ] 任期审查:** 基金经理的任期是否超过5年,最好是10年以上? - **[ ] 利益审查:** 查询基金公告,确认基金经理或其管理团队是否大额持有该基金。 - **[ ] 集中度审查:** 查看基金的投资组合,前十大重仓股占比是否高于40%? - **[ ] 换手率审查:** 年化换手率是否低于50%,越低越好。 - **[ ] 规模审查:** 避开规模过于庞大的“巨无霸”基金,中小规模的基金(例如资产在100亿人民币以下)通常更灵活,更有可能捕获“不寻常”的机会。 - **[ ] 业绩归因:** 不要只看总回报。分析它的业绩是在牛市的顺风期取得的,还是在熊市或震荡市中通过出色的选股能力取得的?后者更能体现基金经理的真正实力。 ===== 结论:耐心是最终的“不寻常”资产 ===== 寻找并投资于能够创造“不寻常利润”的共同基金,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它需要你付出远超常人的努力去做研究,更需要你拥有超乎寻常的**耐心**。 当你用“费雪之道”找到了一位你认为值得托付的基金经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市场会有波动,基金净值会在短期内下跌,你的“明星经理”也可能连续一两年跑输市场。在那个时候,绝大多数人会因为恐惧和怀疑而卖出,而只有那些真正理解其投资哲学、并选择继续信任的投资者,才有可能在数年之后,真正收获那份来之不易的“不寻常的利润”。 当然,对于绝大多数没有时间或精力进行如此深入研究的普通投资者而言,坦然接受“寻常”的利润,选择一两只费率低廉的宽基指数基金,或许才是更简单、也更明智的决定。毕竟,投资成功的关键,首先在于认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