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伊·迪士尼====== 罗伊·迪士尼(Roy E. Disney),是[[华特迪士尼公司]](The Walt Disney Company)联合创始人罗伊·奥利弗·迪士尼的儿子,也是动画传奇[[华特·迪士尼]](Walt Disney)的侄子。他并不仅仅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迪二代”,更是迪士尼历史上最重要、也最富争议的**股东积极主义**代表人物。他一生两次挺身而出,在公司陷入危机时发动“政变”,罢免了两位首席执行官(CEO),从而深刻地改变了这家娱乐帝国的命运。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罗伊·迪士尼的故事并非遥远的商业传奇,而是一堂关于如何像企业“主人”一样思考、如何评估管理层价值、以及如何捍卫公司核心竞争力的生动大师课。他用行动诠释了,真正的[[价值投资]](value investing)不仅是发现价值,更是捍卫和创造价值。 ===== 谁是罗伊·迪士尼 ===== ==== 迪士尼家族的“良心” ==== 罗伊·爱德华·迪士尼(Roy Edward Disney, 1930-2009)的一生都与那个由米老鼠构筑的奇幻世界紧密相连。然而,与他的伯父华特那样的创意天才和父亲那样的商业奇才不同,罗伊的职业生涯早期在公司内部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他热爱动画,曾在制片厂参与过《睡美人》等影片的制作,但他始终对公司管理层在华特去世后逐渐偏离“创意为本”的传统感到忧心忡忡。 他更像一个理想主义的守护者,坚信迪士尼的灵魂在于其无与伦比的创造力和讲故事的能力,而不是冷冰冰的财务报表。这种信念,使他成为了迪士尼家族的“良心”和传统的“看门人”。当他认为管理层的决策正在侵蚀这份宝贵遗产时,他便会毫不犹豫地从一个安静的董事,变成一个令人生畏的“搅局者”。这种由深厚情感和长远眼光驱动的行动,构成了他投资哲学中最独特也最值得我们学习的部分。 ===== 守护者还是搅局者:两次“拯救迪士尼”运动 ===== 罗伊·迪士尼的传奇色彩,主要来自于他策划和领导的两次著名的股东运动。这两次战役,不仅是商业斗争的经典案例,更是普通投资者理解[[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和股东权利的绝佳教材。 ==== 第一次战役:驱逐“女婿CEO” ==== **背景:**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失去了两位创始人的迪士尼公司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公司管理层由华特的女婿罗恩·米勒(Ron Miller)领导,虽然他心地善良,但在经营上却显得保守和乏力。动画部门江河日下,主题公园业务停滞不前,公司股价长期低迷,成了一块任人宰割的“肥肉”。当时,华尔街的“野蛮人”们正虎视眈眈,著名的公司掠夺者[[索尔·斯坦伯格]](Saul Steinberg)发起了恶意收购,企图拆分并变卖迪士尼的资产。 **行动:** 面对家族企业可能分崩离析的危险,罗伊·迪士尼于1984年毅然辞去董事职务,公开表达对管理层的不满。他认为,只有引入外部的、更具活力和远见的领导者,才能唤醒这头沉睡的狮子。他联合了另一位大股东斯坦利·高德(Stanley Gold),成功说服董事会,将罗恩·米勒赶下台,并聘请了来自派拉蒙影业的“好莱坞双雄”——[[迈克尔·艾斯纳]](Michael Eisner)担任CEO,[[弗兰克·威尔斯]](Frank Wells)担任总裁。 **结果与启示:** 这次“政变”的效果立竿见影。艾斯纳和威尔斯的组合,开启了迪士尼长达十年的“文艺复兴”时期。《小美人鱼》、《美女与野兽》、《阿拉丁》、《狮子王》等一系列经典动画电影不仅赢得了票房和口碑,也重塑了迪士尼的品牌辉煌。 * **投资启示1:** //管理层是决定企业价值的核心变量//。一个伟大的品牌、一项优秀的产品,如果交到平庸的管理者手中,其价值也会大打折扣。正如[[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所说,他喜欢投资那些即便是“傻子”来经营也能赚钱的好生意,但如果有能干的管理者,那更是锦上添花。罗伊的行动告诉我们,当“锈迹”出现在皇冠上时,必须果断地将其擦亮或更换。 ==== 第二次战役:拯救迪士尼 ==== **背景:** 讽刺的是,近20年后,罗伊的矛头指向了当初他亲手扶上王座的迈克尔·艾斯纳。进入21世纪,艾斯纳的领导风格变得愈发专断和保守。迪士尼动画再次陷入低谷,被后起之秀[[皮克斯]](Pixar)动画工作室的光芒完全掩盖。更糟糕的是,艾斯纳与皮克斯的灵魂人物[[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关系破裂,导致双方的合作岌岌可危。同时,公司在收购和战略上也屡屡犯错,股价长期萎靡不振。在罗伊看来,艾斯纳已经从公司的“拯救者”变成了发展的“绊脚石”。 **行动:** 2003年,历史重演。罗伊·迪士尼再次辞去董事职务,并发表了一封措辞严厉的公开信,痛斥艾斯纳的管理问题。这一次,他的武器库升级了。他与斯坦利·高德共同发起了名为“拯救迪士尼”(Save Disney)的运动,建立网站(SaveDisney.com),积极争取中小股东的支持,目标是在即将到来的股东大会上,投出对艾斯纳连任董事的反对票。 **结果与启示:** 这场代理权争夺战在2004年的股东大会上达到了高潮。出人意料的是,高达43%的股东投票反对艾斯纳连任,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不信任”信号。尽管艾斯纳暂时保住了CEO的职位,但他的权威已荡然无存,最终在一年后黯然离职。接替他的是[[罗伯特·艾格]](Robert Iger)。艾格上任后,迅速修复了与皮克斯的关系,并以惊人的魄力主导了对皮克斯、[[漫威娱乐]](Marvel Entertainment)和[[卢卡斯影业]](Lucasfilm)的收购,将迪士尼带入了又一个黄金时代。 * **投资启示2:** //股东并非“局外人”,而是企业真正的主人//。罗伊的故事有力地证明,股东权利不是一纸空文。虽然普通投资者无法像他那样发动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但我们手中的每一票都至关重要。关注股东大会、认真行使投票权、对管理层提出质疑,是捍卫自身利益和公司长远价值的有效途径。 * **投资启示3:** //警惕侵蚀“护城河”的行为//。迪士尼的核心[[护城河]](moat)是其无与伦比的创意文化和品牌价值。艾斯纳后期的一系列行为,如忽视动画主业、与重要创意伙伴交恶,正是在不断填塞这条护城河。投资者在分析一家公司时,不仅要看其当前的盈利能力,更要关注管理层是否在持续加宽、加深公司的护城河。任何损害核心竞争力的行为,都值得高度警惕。 ===== 罗伊·迪士尼的投资启示录 ===== 罗伊·迪士尼并非一位传统的金融投资者,你不会听到他讨论[[市盈率]](P/E ratio)或分析[[资产负债表]](balance sheet)。然而,他用自己的行动,为价值投资者提供了几条比财务模型更为深刻的黄金法则。 ==== 像“主人”一样思考,而非“过客” ==== 价值投资的精髓,是把自己看作企业的所有者之一,而不仅仅是股票代码的买卖者。罗伊对迪士尼的深厚情感和责任感,让他能够超越短期的股价波动,着眼于公司未来十年、二十年的发展。他关心的是公司的灵魂是否还在,创造力是否充沛,品牌是否闪亮。这种“主人翁心态”,是做出卓越长期投资决策的情感基石。 ==== 管理层是皇冠上的明珠(也可能是锈迹) ==== 罗伊两次出手,目标都是更换CEO。这充分说明,在他看来,领导者是决定企业成败的最关键因素。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应该具备以下特质: * **诚信正直:** 他们是否把股东的利益放在首位? * **远见卓识:** 他们对行业的未来有清晰的判断吗? * **理性决策:** 他们是否能做出明智的资本配置决策,而不是为了建立个人帝国而盲目扩张? * **珍惜核心竞争力:** 他们是否在全力以赴地守护和增强公司的护城河? 作为投资者,对管理层的考察,其重要性绝不亚于对财务数据的分析。 ==== 品牌与文化:无形的“护城河” ==== 罗伊拼死捍卫的,是迪士尼的“魔法”。这种魔法,就是由品牌、创意人才和企业文化共同构筑的无形资产。它无法被精确量化,却是一家公司最坚固的护城河。当一家公司的文化开始变得官僚、创新精神开始消退时,往往是其长期价值开始贬损的危险信号。聪明的投资者会努力去理解并评估这些“软实力”。 ==== 勇敢发声:股东权利的正确行使 ==== 罗伊的故事是对所有小股东的鼓舞。虽然我们个人的力量微薄,但集体行动可以改变一切。“拯救迪士尼”运动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互联网的普及和中小股东的觉醒。如今,信息渠道更加通畅,投资者更应该积极参与公司治理,用好自己手中的投票权,对不合理的决策说“不”。 ===== 结语:一位非典型的价值投资者 ===== 罗伊·迪士尼的一生,是献给迪士尼的一首长诗。他不是在寻找被低估的股票,而是在捍卫一个被低估的梦想。他的“投资组合”里只有一支股票,但他对其投入的精力、情感和智慧,超过了任何一位基金经理。 他告诉我们,价值投资的最高境界,或许并非仅仅是“买入并持有”,而是在必要的时候,能够“介入并守护”。他的故事提醒每一位投资者,在数字和图表之外,我们投资的终究是一家家鲜活的企业。理解并守护这些企业的核心价值,才是通往长期成功的最终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说,罗伊·迪士尼无疑是一位最纯粹、也最勇敢的价值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