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物业,现已更名为万物云 (Onewo),是中国物业管理行业的标杆性企业和领先的城乡空间服务商。它最初是房地产开发巨头万科集团的内部配套部门,后逐步市场化、独立化运营,并于2022年在香港交易所独立上市。万物云的核心业务早已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看家护院”的保安、保洁、保绿,而是扩展为集社区空间服务、商企和城市空间服务、以及基于人工智能物联网(AIoT)的解决方案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它不仅是数百万家庭的“大管家”,更致力于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合伙人”,其发展历程和商业模式,为我们理解服务业的价值投资提供了绝佳的范本。
一个企业的历史,往往是其护城河的源头活水。万科物业的演变,是一部从依附于地产母体到独立翱翔,再到重塑行业边界的奋斗史。
万科物业诞生于1990年,最初的角色非常纯粹:为万科自己开发的楼盘提供物业服务。在那个商品房刚刚兴起的年代,大多数人对“物业管理”毫无概念。然而,万科的创始人王石和其团队却早早地意识到,房子交付只是起点,持续的优质服务才是留住客户、建立品牌的关键。 正是这种“服务至上”的初心,让万科物业从一开始就建立了远高于同行的服务标准。他们率先引入专业的客户服务体系,注重细节和业主体验。当邻居家的物业还在为丢了辆自行车而扯皮时,万科物业的保安已经开始微笑着为业主指引车位。这种近乎“偏执”的品质追求,不仅为万科的房子带来了可观的溢价,也为“万科物业”这个名字本身刻下了信任的烙印。
随着万科的规模日益庞大,万科物业也羽翼渐丰。但真正让它从一个“优秀的内部部门”蜕变为“伟大的独立公司”的,是其毅然决然的市场化扩张之路。在郁亮接棒后,万科物业开始积极承接非万科开发的楼盘,这意味着它必须走出舒适区,到真刀真枪的市场上与对手竞争。 这条路并不好走。外部项目的业主更加挑剔,项目本身可能存在历史遗留问题,利润空间也更薄。但正是这段经历,锤炼了万科物业强大的市场拓展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和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它证明了,万科物业的优质服务并非只在“亲儿子”身上有效,而是可以复制和输出的。到2015年,其来自第三方的收入已经占据半壁江山,标志着它完成了从“企业物业”到“物业企业”的质变。
当大多数同行还在社区的“一亩三分地”里激烈拼杀时,万科物业已经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星辰大海。2020年,公司正式发布“万物云”品牌,这是一次石破天惊的战略升级。 “万物云”的构想,是利用其在社区服务中积累的能力和技术,向更广阔的空间延伸:
从“万科物业”到“万物云”,不仅仅是换了个名字,它标志着公司的自我定位从一个“物业服务商”进化为了一个“空间科技服务商”。这是一种商业模式上的“升维打击”,试图跳出传统物业管理的低利润红海,开辟一片全新的蓝海。
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理解一家公司的商业模式,远比预测其短期股价波动重要得多。万物云这台精密的“赚钱机器”究竟是如何运转的呢?
万物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三个环环相扣的业务板块,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稳定且富有成长性的商业结构。
这可以理解为万物云的“基本盘”,也就是我们最熟悉的住宅物业管理。它的商业模式非常经典:
这是万物云的“增长引擎”。相比于住宅社区,商业和城市空间服务的市场更大、客单价更高、专业性要求也更强。
这是万物云的“未来故事”,也是其区别于传统物业公司的“科技基因”。
面对这样一家看似复杂的公司,价值投资者应该拿起“显微镜”,聚焦于那些决定其长期价值的核心要素。
沃伦·巴菲特曾说,他寻找的是那些拥有宽阔且持久“护城河”的企业。万物云的护城河主要由以下几点构成:
一份财务报表,在优秀的投资者眼中,就是一部讲述企业经营状况的史诗。阅读万物云的财报,要特别关注以下几点“悄悄话”:
看懂了万物云的过去和现在,我们还需要用价值投资的审慎眼光,去审视它未来的机遇与风险。
回到最初的问题:万物云,这位从优秀走向卓越的“大管家”,是一项好的投资吗? 从商业模式来看,它无疑是一家非常优秀的公司:它身处一个永续存在的行业,拥有强大的品牌、稳定的现金流和清晰的成长路径。它就像一台印钞机,虽然单次印出的面额不大,但胜在从不停止,并且还在不断升级换代,尝试印出更大面额的钞票。 然而,作为一名理性的价值投资者,我们必须牢记本杰明·格雷厄姆的教诲:“价格是你付出的,价值是你得到的。” 一家伟大的公司,如果购买的价格过高,也可能变成一笔糟糕的投资。对万物云的投资决策,最终取决于你对它内在价值的评估,以及你是否能在一个远低于其内在价值的“安全边际”下买入。 理解万物云,不仅仅是分析一家上市公司。它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在最传统、最不起眼的行业里,通过持之以恒地提供卓越的服务,并勇敢地拥抱创新,也足以铸就一条宽阔的护城河,创造出非凡的长期价值。这,或许才是它带给每一位普通投资者最宝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