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三方有利

词条定义解析

三方有利 (Win-Win-Win),是一个源于价值投资(Value Investing)实践的商业模式与投资分析框架。它并非一个标准的金融术语,而是由著名投资家李录先生在其投资哲学中提炼并推广的核心理念,深受其导师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思想的影响。该理念认为,一家真正优秀、值得长期投资的公司,必须能够为其商业生态系统中的三个核心利益相关方——客户、员工与合作伙伴、股东——持续地创造价值。这种模式下,三方利益并非零和博弈,而是相互促进、彼此成就,形成一个正向循环的、可持续的“共赢”局面。这不仅是衡量一家企业商业道德的标尺,更是判断其护城河(Moat)是否坚固、能否实现长期复利增长的关键所在。

“三方有利”的起源与核心思想

“三方有利”的思想根植于价值投资的深厚土壤。价值投资的鼻祖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教会了我们用“安全边际(Margin of Safety)”寻找便宜的资产,而他的学生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在查理·芒格的影响下,将价值投资从“捡烟蒂”(购买价格远低于清算价值的平庸公司)进化到了“购买伟大的公司”(以合理价格投资拥有持续竞争优势的卓越企业)。 那么,什么才算是“伟大的公司”?查理·芒格给出的答案之一是,一个组织想要基业长青,必须建立一个“无缝的信任之网”(A seamless web of deserved trust)。这意味着公司要对所有利益相关者诚实、守信,靠提供卓越的价值来赢得市场,而非通过欺骗或剥削。李录先生则将这一略显抽象的哲学思想,具体化为了一个更易于理解和操作的分析框架,这就是“三方有利”。

商业模式的“正道”: virtuous circle(良性循环)

“三方有利”模型的核心,在于它描述了一种良性循环(virtuous circle)的商业动力学。让我们想象一下这个循环是如何运转的:

这三个环节环环相扣,相互增强。股东的资本支持公司更好地服务客户、激励员工;被激励的员工和忠诚的合作伙伴创造出让客户尖叫的产品;满意的客户用钱包投票,为公司带来丰厚利润,最终回报股东。这个飞轮一旦转动起来,就会形成越来越宽的护城河,让竞争对手难以逾越。 与之相对的,是那些信奉“零和博弈”甚至“负和博弈”的商业模式。例如,通过偷工减料欺骗客户,短期毛利率(Gross Margin)可能很好看,但终将失去市场;通过苛刻压榨员工和供应商,短期成本可能降低,但会失去创新能力和供应链的稳定性;单纯为了迎合资本市场的短期预期而牺牲长期发展,最终损害的是所有股东的根本利益。这类企业或许能喧嚣一时,但其根基不稳,绝非价值投资者的理想标的。

如何在投资中识别“三方有利”的企业?

将“三方有利”模型从理论应用到实践,需要我们像侦探一样,从公开信息中寻找线索,去拼凑出一家公司真实的商业图景。我们可以从三个维度展开调查:

第一方:客户是否真的“赢”了?

客户的“赢”,绝不仅仅意味着“价格便宜”,而是“价值/价格”的比值极高。投资者需要分辨,客户选择这家公司,是因为发自内心的喜爱和信任,还是因为没有更好的选择(例如被高转换成本(Switching Costs)锁定)。

好市多是诠释“客户第一”的教科书。它以收取会员费为主要利润来源,而商品销售的毛利率被严格限制在15%以内,大部分商品的加价率远低于此。这意味着,好市多几乎将所有的供应链效率优势都让渡给了会员。会员们清楚地知道,在好市多购物闭着眼睛买都是划算的。这种极致的信任,构成了其商业模式最坚固的基石。对于投资者而言,虽然其单品利润微薄,但巨大的会员基数和极高的续费率,创造了稳定且可预测的、海量的自由现金流(Free Cash Flow)。

第二方:员工与合作伙伴是否“赢”了?

一家公司的内部文化和外部生态,是其长期竞争力的软实力。善待员工和伙伴,不仅仅是道德上的“政治正确”,更是商业上的深谋远虑。

丰田汽车的“精益生产”体系闻名于世,而这个体系的根基之一,就是其与供应商建立的独特关系。丰田不把供应商当作简单的“乙方”,而是视为命运共同体。它会派出工程师帮助供应商改进生产线、提升效率、控制成本,并与之分享由此带来的收益。这种深度绑定的关系,确保了丰田拥有全球最稳定、最高效、质量最好的汽车零部件供应链之一,这反过来又成就了丰田汽车自身卓越的产品力。

第三方:股东是否最终“赢”了?

对于投资者来说,股东的“赢”是最终目的,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它是前两个“赢”所带来的自然结果,而非空中楼阁。一家公司只有在为社会创造了真实价值(成就客户)、并拥有高效的价值创造体系(善待员工与伙伴)之后,其财务上的成功才是可持续的。

巴菲特和芒格所领导的伯克希尔·哈撒韦,本身就是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典范。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地践行价值投资,将从旗下优秀企业(如喜诗糖果See's Candies、美国运通American Express等)获取的现金流,审慎地再投资于其他更具吸引力的资产上,创造了惊人的长期复合回报。他们从不追逐市场热点,决策的唯一标准就是能否为股东创造长期的内在价值。他们的年度《致股东的信》更是被全球投资者奉为圭臬,充满了对股东坦诚、负责的智慧。

“三方有利”模型的局限性与现实挑战

当然,“三方有利”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型,在现实中,没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做到完美。

投资启示:将“三方有利”融入你的思维框架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三方有利”模型提供了一个强大而质朴的思维工具,帮助我们穿透财务数据的迷雾,直达商业的本质。

  1. 从“价差”思维到“价值”思维: 不要仅仅关注股价的短期波动,试图赚取买卖的价差。而应将自己视为企业的长期所有者,去思考这家公司是否在为社会创造真实的、持久的价值。
  2. 你的个人“三方有利”尽职调查清单: 在你决定投资任何一家公司之前,不妨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 作为一名潜在客户,我是否会心甘情愿、甚至自豪地使用它的产品或服务?
    • 如果我有机会,我是否愿意在这家公司工作,或者让我的家人成为它的供应商?
    • 这家公司的管理层,看起来像是值得我将毕生积蓄托付给他们的、诚实而能干的管家吗?
  3. 寻找“正道成功”的企业: 将你的投资组合,建立在那些通过“做正确的事”而取得成功的公司之上。这些公司,它们的成功来自于对他人的成就,它们的商业模式本身就蕴含着强大的道德力量。投资这样的公司,你不仅更有可能获得丰厚的财务回报,更能让你在夜晚安然入睡。

归根结底,“三方有利”不仅仅是一个投资策略,更是一种商业智慧。它告诉我们,商业世界的最高境界,不是你死我活的征服,而是生生不息的共赢。找到了那些深谙此道的企业并长期持有,或许就是通往投资成功的、最光明正大的那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