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不良贷款

不良贷款 (Non-Performing Loan, NPL),俗称“坏账”或“呆账”,是理解银行业务健康状况的一把关键钥匙。想象一下,银行的主业就像是“开当铺”放贷收息,而不良贷款就是那些借了钱却还不上了的“麻烦账”。当一笔贷款本金利息支付发生逾期,通常是超过90天未能按时足额归还,这笔贷款就会被银行归为“不良”。这不仅意味着银行预期的收入泡了汤,更糟糕的是,连借出去的本金都可能收不回来,直接对银行的盈利能力和资产安全构成威胁。

不良贷款是怎么产生的?

每一笔不良贷款背后,都有一个“承诺落空”的故事。银行在发放贷款时,都是基于对借款人未来还款能力的信任。但当现实与预期出现偏差时,不良贷款就可能产生。

在银行内部,会根据风险程度将贷款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其中,后三类(次级、可疑、损失)通常被合并看作不良贷款,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银行认为收回全部本金和利息的可能性已经非常渺茫。

为什么我们要关心不良贷款?

不良贷款绝不仅仅是银行自己的“家务事”,它像一个灵敏的探测器,既能反映一家银行的经营水平,也能折射出整个宏观经济的温度。

对银行的影响

不良贷款是侵蚀银行利润的“蛀虫”。为了应对可能无法收回的坏账,银行必须从当期利润中拿出一部分钱作为“预备金”,这个过程叫做计提拨备。拨备计提得越多,银行的账面利润就越难看。 投资者通常会关注两个核心指标:

对经济的影响

当整个社会的不良贷款率普遍上升时,往往是经济下行的信号。企业倒闭和个人失业增多,导致还款能力下降。反过来,银行背负了大量坏账后,放贷意愿会变得极其谨慎,这会造成“信贷紧缩”,让需要资金发展的健康企业也借不到钱,从而可能拖累整个经济的复苏和增长。

作为价值投资者,如何看待不良贷款?

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不良贷款不仅是风险的指示器,更是深度分析一家银行的绝佳切入点,其中蕴含着警示,也可能藏着机会。

不良贷款是分析银行的“照妖镜”

不良贷款率是检验一家银行风险控制能力和护城河宽度的试金石。一家长期保持较低且稳定不良贷款率的银行,通常意味着它拥有更出色的信贷审批体系、更审慎的经营文化或更优质的客户基础。在对比不同银行时,不能只看某个时点的数字,更要分析其历史趋势和在经济周期中的表现。

警惕与机会并存

超越数字看本质

优秀的投资者会穿透数字的表象,探究不良贷款背后的成因。

趣味链接:当“坏账”变成“香饽饽”

你可能想不到,银行眼中的“坏账”,在另一些人眼中可能是“打折的宝藏”。市场上存在专门从事不良资产投资的机构,它们会从银行手中以极低的折扣(例如3折或更低)批量购买不良贷款包。然后,这些机构会利用专业的法律、催收和重组手段,想方设法从这些“烂资产”中榨出价值。这个过程有点像“寻宝”,虽然风险极高,但一旦成功,回报也相当惊人。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投资的核心智慧之一:价格是你支付的,价值是你得到的。即便是“不良”的资产,只要价格足够低,也可能是一笔好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