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票制
两票制 (Two-Invoice System) 是中国医药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政策。简单来说,它规定一款药品从药厂到医院,中间最多只能开两次发票。第一张发票由生产企业开给流通企业;第二张发票由流通企业开给医疗机构。这项政策旨在压缩药品流通的中间环节,挤掉层层加价带来的“水分”,降低虚高的药价,同时让整个购销过程更加透明,打击药品回扣等灰色行为。对于投资者而言,“两票制”不仅仅是一项行业政策,更是一块试金石,它彻底改变了医药行业的生态,能帮我们识别出哪些是真正有实力的公司,哪些只是依赖旧规则生存的“纸老虎”。
“两票制”是什么?
想象一下,你网购了一件商品。在“两票制”之前,这件商品可能从总仓库A,发到大区仓库B,再到省级仓库C,再到市级仓库D,最后才到你手里的快递小哥E。每一站都得加点“过路费”,最后你付的钱,有相当一部分花在了这些中间环节上。
“两票制”就像是快递公司的新规定:商品从总仓库A出来,最多只能经过一个中转站B,就必须直接送到快递小哥E手上。
在医药行业,这两张“票”具体指的是:
在“两票制”实施前,药品从出厂到医院,中间可能经过一级、二级、三级甚至更多级别的代理商,每家都开一次发票,转一次手就加一次价,最终的价格自然水涨船高。这种模式也滋生了底价代理等不透明的销售方式,药厂以一个很低的“底价”把药卖给代理商,后续的“学术推广”、公关等费用都由代理商在层层加价中自行解决,这为商业贿赂提供了温床。
“两票制”的推行,就像一把锋利的剪刀,咔嚓一下剪掉了这些冗余的中间环节。
对医药行业的影响:一场大洗牌
这项政策对医药产业链上的不同角色,带来了截然不同的命运,堪称一场行业大洗牌。
对医药流通企业的影响
对于负责药品“快递”的流通公司来说,这是一个强者恒强的时代。
对医药生产企业的影响
对于制药厂来说,挑战与机遇并存。
销售模式巨变: 过去药厂可以把销售工作外包给无数个代理商,自己当“甩手掌柜”。现在,它们必须直面市场,要么自建庞大的销售团队,要么与专业的
CSO (合同销售组织) 合作进行合规的学术推广。这导致药企的销售费用普遍大幅上涨,财报上的“销售费用”科目会变得非常“难看”。这也是所谓的从“
底价代理”模式转向“
高开”模式,即出厂价定得更高,把原本隐藏在中间环节的推广费用直接计入药企的成本。
倒逼研发创新: 当“带金销售”的老路走不通时,什么才是药品的硬通货?
疗效。两票制让那些真正具有临床价值的创新药、优质仿制药脱颖而出。企业必须将更多资源投入到研发上,而不是搞“关系”。这对于秉持
价值投资理念的我们来说,是天大的好事,因为它让识别好公司变得更容易了。
财务风险管理: 过去药厂面对的是少数几个大代理商,
应收账款管理相对简单。现在需要直接或间接面对成百上千家医院,回款周期可能被拉长,对企业的
现金流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投资启示录
作为一名聪明的投资者,我们能从“两票制”的改革中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拥抱龙头,远离杂牌: 在医药流通领域,政策的推手已经帮你选出了优胜者。关注那些规模大、网络全、管理优的龙头企业,它们是行业集中度提升的直接受益者。
寻找真正的“创新者”: 在制药领域,要用更苛刻的眼光审视企业。重点关注那些研发投入高、产品管线丰富、拥有独家或重磅品种的公司。一个敢于在研发上“烧钱”的企业,远比一个销售费用畸高的企业更值得信赖。
学会看新的“财务语言”: 看到药企销售费用大增,不要一棍子打死。要去分析这是不是从“底价”转“高开”的正常表现,关键要看其营收和
净利率是否在长期内得到改善。真正的好公司,能把高昂的销售投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
长期主义是金: “两票制”是一项旨在净化行业、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长期国策。它带来的阵痛是暂时的,但对行业格局的优化是深远的。对于
价值投资者而言,这正是逢低布局那些能够适应新规则、并拥有长期竞争优势的优质企业的绝佳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