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中国商飞

中国商飞 (Commercial Aircraft Corporation of China, Ltd.),更广为人知的简称是COMAC。 想象一下,在一个由两大巨头——美国的波音和欧洲的空客——统治了半个多世纪的商业天空里,一位全新的挑战者正蓄势待发,试图冲上云霄。这位挑战者,就是中国商飞。它是一家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资委)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组建,专门从事民用飞机,特别是大型客机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中国公司。其核心使命,就是打造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大飞机,打破全球大型客机制造业的双头垄断格局。目前,其产品组合主要包括已经投入运营的ARJ21新支线客机、备受瞩目的C919单通道干线客机,以及正在与俄罗斯联合研制的CR929双通道宽体客机。

像巴菲特一样思考:中国商飞是一家好公司吗?

对于一个虔诚的价值投资者来说,分析一家公司,就像一位侦探探案,核心是回答两个问题:这是一家好公司吗?这是一个好价格吗? 尽管中国商飞目前尚未上市,我们普通投资者还无法直接购买它的股票,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用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的思维框架,对它进行一次深度的“精神尽调”。这不仅是一次有趣的商业案例分析,更是一场绝佳的投资思维训练。毕竟,理解一家伟大或可能伟大的公司,本身就是一种认知上的巨大回报。

商业模式:一门“印钞机”还是“碎钞机”的生意?

巴菲特的眼中,最好的生意是那种一次性投入后,能源源不断地产生现金的“印钞机”。而最差的生意,则是那种需要持续投入巨额资本才能维持运转,利润微薄甚至亏损的“碎钞机”。那么,大型客机制造业究竟属于哪一种呢? 答案是:它既是“碎钞机”,也可能是“印钞机”,关键在于你处于行业的哪个阶段。

大型客机的研发是一场真正的“豪赌”。一架现代客机由数百万个精密零件构成,其研发周期动辄超过十年,耗资更是以百亿甚至千亿美元计算。在这个漫长的投入期,公司没有任何销售收入,只有巨额的研发投入资本开支,现金流如同瀑布般流出。无数曾经的飞机制造商,如麦道(McDonnell Douglas)、洛克希德(Lockheed),都在这场残酷的资本消耗战中倒下或被并购。从这个角度看,它无疑是台顶级的“碎钞机”。

然而,一旦成功越过“死亡之谷”,商业模式就会发生奇妙的逆转。

  1. 高价值产品与锁定效应:一架C919的目录价格超过9900万美元,这是典型的高价值、低频次采购。更重要的是,一旦航空公司购买了你的飞机,就意味着它在未来20-30年的运营周期里,都将被你“锁定”。
  2. “剃刀与刀片”模式:卖飞机本身只是故事的开始。真正的利润奶牛,来自于后续的飞行员培训、维修服务、航材备件等。这就像吉列卖给你一把便宜的剃须刀架,然后通过持续销售刀片来赚钱。波音和空客的服务业务,贡献了其相当可观的利润。这是一个拥有极强客户黏性、能产生持续性现金流的绝佳商业模式。

因此,中国商飞的商业模式,正处在从“碎钞机”向“印钞机”过渡的关键时期。它能否成功,取决于它是否能建立起足够宽阔的护城河

护城河:能抵御“野蛮人”的城堡吗?

“护城河”是巴菲特投资哲学的核心,它指的是一家公司能够抵御竞争对手攻击的持久竞争优势。对于飞机制造业这样寡头垄断的行业,护城河既深且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无形资产:看不见的堡垒

转换成本:难以割舍的依赖

规模效应:越大越强的秘密

从投资者的账本看商飞:机遇与风险并存

好了,我们已经理解了这门生意的底层逻辑和护城河。现在,让我们打开想象中的账本,看看中国商飞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上,可能写着怎样的机遇与风险。

机遇:星辰大海的征途

风险:荆棘丛生的道路

投资启示录:普通投资者能学到什么?

虽然我们不能直接投资中国商飞,但这个案例本身就是一本厚重的投资教科书,充满了宝贵的启示。

  1. 启示四:永远区分“好公司”和“好投资”。 中国商飞无疑是一家对国家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好公司”,但“好公司”不等于在任何价格下都是一笔“好投资”。未来倘若商飞上市,投资者仍需用最严苛的尺子去衡量它的估值。它的市值是否已经过度透支了未来的增长预期?相对于其未来的盈利能力,现在的价格是否提供了足够的安全边际?这是每个价值投资者在按下买入键前,必须冷静思考的终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