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Aero Engine Corporation of China, AECC),简称“航发集团”。 这是一家年轻的中央企业(简称央企),成立于2016年,但它承载的却是一个国家数十年来的航空梦想。简单来说,航发集团就是专门为中国飞机造“心脏”的国家队。它的核心业务覆盖了航空发动机的设计、研发、制造、测试、维修和销售全产业链。从呼啸升空的战斗机,到翱翔蓝天的民航客机,再到执行任务的运输机,几乎所有“中国造”的飞机,未来都将期望跳动着一颗源自航发集团的“中国心”。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航发集团不仅仅是一家公司,它更是一个承载着国家意志、拥有极高壁垒、成长空间几乎与国运绑定的独特投资标的。
在投资的世界里,理解一家公司的历史,就像医生问诊一样,是判断其“体质”的第一步。航发集团的故事,就是一部中国高端制造业的奋斗史。 长期以来,航空发动机一直是中国航空工业“心脏病”的痛点所在。我们能造出先进的飞机外壳(机体),却造不出一颗与之匹配的、强劲可靠的“心脏”。这种局面导致我们的飞机在关键性能上受制于人。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国家下定决心,采取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策略。 2016年,国家将原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AVIC,简称中航工业)旗下的发动机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一些相关资产进行了重组整合,正式成立了中国航发集团。这次“分家”意义非凡,它将航空发动机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国家战略高度。这意味着,航发集团从诞生之日起,就不是一个纯粹追求短期利润的商业公司,它的首要任务是实现国家战略——让中国的飞机用上自己的发动机。 理解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决定了航发集团的商业模式、护城河深度以及我们作为投资者应该持有的预期。
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我们最关心的是三个问题:这家公司的护城河有多宽?成长空间有多大?以及,我们该如何看待它的价值? 航发集团在这三个维度上,都展现出了教科书般的特质。
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曾说,他喜欢的是那种拥有宽阔且难以逾越的护城河的企业。航发集团的护城河,可以说是国家亲自为其挖掘和加固的,其深度和广度在整个A股市场都难寻对手。
一句话总结:投资航发集团,你买到的不仅仅是一家公司的股权,更是国家战略级产业的“独家经营权”。
巴菲特寻找的另一件事是“长长的雪坡”,即拥有长期增长潜力的行业和公司。航发集团所处的赛道,正是这样一条坡又长、雪又湿的绝佳雪坡。
这是航发集团目前最稳定、最现实的增长来源。
这个市场的特点是需求刚性、确定性高、回款有保障。
如果说军用市场是航发集团的“压舱石”,那么民用市场就是它未来的“星辰大海”。全球民航发动机市场规模数倍于军用市场,这是一个价值万亿美元的赛道。
这个市场的特点是空间巨大、潜力无限,是决定航发集团未来能否成为世界级巨头的关键。
航空发动机的商业模式非常独特,有点像“卖剃须刀架,靠刀片赚钱”。发动机本身的销售利润可能并不高,但其长达20-30年服役期内的维修、保养、更换零部件等业务(即“后市场”),才是真正的利润源泉。
很多投资者看到航发集团旗下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可能会感到困惑:研发投入巨大,利润却相对微薄,甚至某些年份市盈率(P/E)高得离谱。这正是由其独特的商业阶段决定的。
作为价值投资者,我们必须用一种“种树”而非“种菜”的眼光来看待它。我们需要忍受它在“扎根期”的默默无闻,才能分享它在未来长成参天大树后的累累硕果。
理解了航发集团的商业本质,我们还需要一份清晰的“投资说明书”,指导我们如何正确地看待和跟踪这项特殊的投资。
既然不能只看财报,我们应该观察哪些关键指标,来判断航发集团这架“大飞机”是否正在顺利地滑跑、起飞呢?
投资它,需要超越常规的财务分析框架,更多地从宏观战略、产业趋势和国家发展的角度去理解。这更像是一场与国家共同成长的“战略合伙”,考验的是投资者的认知深度、战略远见和持股耐心。对于真正的长期价值投资者而言,在合理的价位买入并持有这样的“国之重器”,分享其从突破到引领全球的整个过程,这或许不仅是一次财务投资,更是一份时代赋予的、见证历史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