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主动式投资

主动式投资 (Active Investing),是一种投资策略。它指的是基金经理或投资者不满足于跟随市场的平均收益,而是通过积极主动地分析研究、选股择时,力求构建一个能够超越特定市场基准(如某个股指)表现的投资组合。简单来说,主动式投资就像是点菜,你相信自己的判断力或者信赖一位大厨(基金经理),希望能搭配出一桌跑赢“市场套餐”平均水平的美味佳肴。其核心目标是捕获阿尔法收益,也就是凭借智慧和眼光赚取超越市场整体表现的那部分超额回报。

什么是主动式投资

想象一下,你走进一家超市,可以直接买一个配好的“什锦果篮”,里面包含了市场上常见的所有水果,这个果篮的价格和口味都代表了市场的平均水平——这就是被动式投资,简单省心。 而主动式投资则完全不同。你决定亲自挑选水果,或者雇一位经验丰富的水果猎人帮你挑。你可能会觉得当季的草莓特别甜,于是多买一些;你可能预测西瓜的价格要涨,于是提前囤货。你做的这一切“主动”的决策,都是为了让你最终的水果篮组合,无论在口味上还是价值上,都超越那个现成的“什锦果篮”。 在投资世界里,这个“什锦果篮”就是市场指数(比如沪深300),而那个追求更好组合的你(或你雇的基金经理),就是在进行主动式投资。这背后需要大量的研究、分析和判断,充满了挑战,当然,也伴随着获取更高回报的可能。

主动式投资的目标与方法

目标:跑赢大盘,获取阿尔法

主动式投资最根本的目标就是“击败市场”(Beat the Market)。这里的“市场”通常指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市场基准,比如上证50指数或标普500指数。 投资回报可以被拆解为两部分:

一个成功的主动式投资,追求的正是正的、且可持续的阿尔法

主要方法:选股与择时

主动投资经理们手中有两件主要兵器:

  1. 选股 (Stock Selection): 这是主动投资的核心。基金经理会像侦探一样,深入研究成百上千家公司,分析它们的财务报表、商业模式、管理团队和行业前景,试图从中找出那些被市场低估的“沧海遗珠”,或者未来有巨大增长潜力的“明日之星”,然后买入并持有。
  2. 择时 (Market Timing): 这是试图预测市场的短期走向,从而决定买入和卖出的最佳时机。比如,预测市场即将见底时大举买入,在市场狂热接近顶部时卖出。然而,历史反复证明,持续精准地择时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即便是投资大师也对此非常谨慎。

主动式投资的优缺点

优点

缺点

给价值投资者的启示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我们该如何看待主动式投资?从价值投资的理念出发,有几点非常重要的启示:

  1. 价值投资本身就是一种主动式投资: 价值投资的精髓——“在好公司被低估时买入”,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其主动的行为。它要求投资者放弃盲从市场,基于自己独立的研究和判断来做决策,而不是简单地买入一篮子股票
  2. “主动”的是思想,而非操作: 价值投资者的“主动”,体现在深度思考和严谨分析上,而不是频繁的买卖操作。巴菲特是一位卓越的主动投资者,但他同时也是一位低换手率的长期持有者。对他而言,主动性在于找到值得托付资金的伟大企业,然后耐心等待价值的回归。
  3. 为自己的认知负责: 如果你决定进行主动投资,无论是自己选股还是挑选主动型基金,你都必须明白,你是在为自己的判断或你对基金经理的判断下注。这意味着你需要投入时间去学习,去理解你所投资的东西,构建自己的能力圈。

结论: 对普通投资者而言,最可靠的主动式投资,就是践行价值投资的理念。与其在市场上追逐风口、频繁交易,不如将“主动性”用在研究企业内在价值上,做企业的主人,而非股价的奴隶。 这才是通往长期成功的、最“主动”也最踏实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