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主动式管理

主动式管理 (Active Management),顾名思义,是指基金的管理者——也就是基金经理——不像“甩手掌柜”,而是像一位积极进取的“船长”,主动做出投资决策。他们不会满足于仅仅跟随大盘随波逐流,而是试图通过自己专业的分析和判断,在茫茫股海中精挑细选,买入、卖出或持有资产,力求战胜某个特定的业绩比较基准(比如沪深300指数),为投资者创造超越市场平均水平的回报。这与被动式管理(Passive Management)形成了鲜明对比,后者也被称为指数化投资,其目标是复制一个指数的表现,而非超越它。

主动管理的“十八般武艺”

主动管理的“船长”们为了跑赢市场,通常会修炼以下几门“功夫”:

深入研究与选股

这是主动管理的核心。基金经理和他们的团队会像侦探一样,深入研究公司的“家底”,也就是进行基本面分析。他们会阅读成堆的财务报表,走访上市公司,与管理层“喝茶聊天”,考察工厂生产线,试图找到那些被市场低估的“沧海遗珠”。

灵活的资产配置

主动管理的基金经理手握更大的自主权。当他们认为股市风险太高时,可以降低股票仓位,增持债券或现金以求避险;当他们嗅到机会时,又会果断加仓。这种灵活调整的能力,理论上可以帮助投资组合“趋利避害”。

积极的择时交易

一部分主动管理者会尝试“低买高卖”的择时操作。他们试图预测市场的短期走向,在他们认为的“底部”买入,在“顶部”卖出。不过,这门功夫极难修炼,因为精准预测市场无异于预测天气,即使是经验最丰富的“老船长”也常常失手。

主动与被动的“擂台赛”

主动管理和被动管理就像投资界的两位“拳手”,各有优劣。

主动管理的优势(理论上)

主动管理的挑战(现实中)

《投资大辞典》的“悄悄话”

作为一名聪明的投资者,你应该如何看待主动式管理?请记住以下三点:

  1. 第一,别为“平庸”支付“溢价”。 支付更高的费用,是为了获取超额收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阿尔法 (Alpha)。如果一只主动型基金长期只是跟随指数,甚至跑输指数,那它就是一件“昂贵的不合格品”。在选择主动基金前,请务必仔细审视其长期业绩和费用,想清楚这笔“加工费”到底值不值。
  2. 第二,考察“船长”,而不只是“船”。 投资一只主动型基金,本质上是把钱托付给一位基金经理。因此,你需要深入了解这位“船长”的投资哲学、历史业绩(尤其是在牛熊市中的表现)以及他的投资理念是否与你自己的相契合。一位理念清晰、言行一致、坚守能力的基金经理,远比一个只会追逐热点的“交易员”更值得信赖。
  3. 第三,主动不等于“多动”。 一位优秀的基金经理,往往更像一位耐心的猎手,而不是一位手忙脚乱的交易员。过高的换手率不仅会增加交易成本,也常常意味着基金经理缺乏长期持有的信心。这与价值投资所倡导的长期主义和深度认知是相悖的。记住,真正的“主动”,体现在思想的深度,而非操作的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