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罗伯茨 (George R. Roberts),全球私募巨头KKR集团(Kohlberg Kravis Roberts & Co.)的三位创始人之一,与他的表兄亨利·克拉维斯一道,被誉为“杠杆收购(Leveraged Buyout, LBO)之王”。在许多人眼中,他是上世纪80年代华尔街最凶猛的“野蛮人”,以雷霆手段收购并重组公司。然而,褪去传奇色彩,罗伯茨更是一位冷静的战略家和价值发现者。他坚信通过改善企业管理、优化运营来创造长期价值,其投资哲学与实践,即便对我们普通投资者,也充满了深刻而实用的启示。
说起乔治·罗伯茨,就绕不开那本惊心动魄的商业纪实巨著——《门口的野蛮人》(Barbarians at the Gate)。这本书详细记录了KKR在1988年那场史上规模最大的杠杆收购案——对食品和烟草巨头RJR纳贝斯克(RJR Nabisco)的争夺战。从此,“门口的野蛮人”就成了罗伯茨和KKR甩不掉的标签,听起来像是一群不请自来、专门搞破坏的“坏小子”。 在当时,这群“坏小子”的确颠覆了华尔街的传统。罗伯茨与表兄亨利·克拉维斯,以及他们的导师杰罗姆·科尔伯格(Jerome Kohlberg),在1976年共同创立了KKR。他们的核心武器就是“杠杆收购”。这听起来很高深,但说白了,就是“借鸡生蛋”的顶级玩法:
凭借这套打法,KKR三剑客在资本江湖掀起了腥风血雨,成为了企业管理者们闻风丧胆的存在。
在KKR这个叱咤风云的三人组里,克拉维斯是那个站在聚光灯下的“门面担当”,高调、善于交际,负责在纽约冲锋陷阵。而远在美国西海岸的乔治·罗伯茨,则是那个更为低调、冷静的“幕后大脑”。如果说克拉维斯是乐队激情四射的主唱,那罗伯茨就是那个掌控全场节奏的贝斯手,沉稳而致命。 罗伯茨的角色,是KKR的风险控制阀和战略设计师。他曾有句名言:“我们必须有一个‘醒酒期’(sober-up period)。”意思是,在任何一笔疯狂的交易过后,都需要冷静下来,仔细评估风险,而不是被胜利冲昏头脑。正是这份冷静和审慎,让KKR在充满诱惑和陷阱的并购世界里得以长存。 他对于投资的核心理念,其实与价值投资的鼻祖本杰明·格雷厄姆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实现方式更为激进。罗伯茨和他的团队痴迷于两件事:
所以,别被“野蛮人”的表象迷惑了。罗伯茨和KKR本质上是积极型投资者(Activist Investor),他们不是简单地买卖股票,而是通过深度介入公司运营,亲手“制造”价值。
如果说罗伯茨的职业生涯是一部好莱坞大片,那么RJR纳贝斯克收购案无疑是最高潮的戏份。 1988年,烟草和食品业巨头RJR纳贝斯克的CEOF·罗斯·约翰逊(F. Ross Johnson)觉得公司股价太低,于是联合管理层,想自己搞杠杆收购,把公司私有化。他开出了每股75美元的价格,自以为志在必得。 约翰逊万万没想到,他这个举动,如同在平静的鲨鱼池里扔进了一块血淋淋的生肉。早已对RJR这块肥肉垂涎三尺的罗伯茨和克拉维斯立刻嗅到了机会。一场华尔街历史上最富戏剧性、最残酷的竞购战就此拉开序幕。 这不仅仅是金钱的较量,更是智慧、胆识和人性的博弈。一边是挥金如土、生活奢靡的公司内部管理层,另一边是精于算计、冷酷无情的杠杆收购专家KKR。双方你来我往,不断加码,将收购价一路推高。整个华尔街都沸腾了,银行家、律师、投资者纷纷卷入其中,构成了一幅资本的“清明上河图”。 最终,经过长达数周的艰苦谈判和心理战,KKR以每股109美元、总价高达250亿美元的天价笑到了最后。这个价格在当时是天文数字,创造了历史记录。 虽然赢得了胜利,但KKR也背上了如山的债务。此后的数年里,他们艰难地对RJR进行重组、分拆和出售资产,以偿还债务。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甚至一度被外界质疑为“赢家的诅咒”。但最终,KKR还是成功完成了重组,并在这笔交易中获利,再次证明了他们高超的财技和运营能力。
乔治·罗伯茨的“屠龙之术”,我们普通人学不来,也不该学。但拨开杠杆收购那层复杂而危险的外衣,他投资哲学的内核,对我们建立正确的投资观极有帮助。
罗伯茨的成功,离不开对杠杆(债务)的极致运用。杠杆能用小本金撬动大资产,极大地放大收益,这是它的“天使”一面。但硬币的另一面是,它同样会无情地放大亏损。当市场风向逆转,或者公司经营不及预期时,巨额的债务利息就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