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凯飒 (Joe Kaeser),是德国工业巨头西门子(Siemens)公司的前任首席执行官(CEO)。在一部以价值投资为核心理念的辞典中,收录一位企业高管的名字似乎有些特别,因为他并非像沃伦·巴菲特那样以“买股票”而闻名。然而,乔·凯飒的非凡之处在于,他为所有投资者上演了一场教科书级别的“内部价值创造”大戏。他通过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将一个庞大、臃肿、在资本市场眼中略显迟钝的工业帝国,成功地重塑为更专注、更灵活、价值更清晰的科技舰队。理解凯飒在西门子的所作所为,能帮助普通投资者从一个全新的维度——即管理层的价值创造能力——去审视一家公司,这恰恰是价值投资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乔·凯飒是一位“西门子老兵”,他的职业生涯几乎完全奉献给了这家拥有超过170年历史的德国公司。从财务部门的基层做起,一步步攀上权力之巅,他于2013年正式接任CEO。 他接手的西门子,是一个典型的企业集团 (Conglomerate)。想象一下,这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它既生产燃气轮机,也制造医疗CT机;既铺设高铁信号系统,也开发工业自动化软件。业务遍布全球,产品线五花八门,宛如一艘无所不包的航空母舰。 然而,这种“大而全”的模式在21世纪的资本市场却常常遭遇一个尴尬的问题——企业集团折价 (Conglomerate Discount)。简单来说,就是市场给这家公司的整体估值,往往低于将其各个业务部门拆分后单独估值的总和。 为什么会这样呢?
凯飒上任时,西门子正深陷于此。他敏锐地意识到,要想让这头“大象”重新跳舞,唯一的出路就是进行彻底的结构性改革。他要做的,不是一个裱糊匠,而是一个动大手术的外科医生。
面对沉重的“企业集团折价”,凯飒开出了一系列精准而有力的“药方”,其核心战略被称为“愿景2020”(Vision 2020)及其后续的“愿景2020+”。这套组合拳的目标非常明确:化繁为简,释放价值。
凯飒没有试图去指挥一艘笨重的巨轮在瞬息万变的市场海洋中艰难转向,而是决定将这艘巨轮改造成一支由多艘更小、更灵活、目标更明确的战舰组成的“舰队”。每一艘战舰(即独立的业务公司)都可以在各自的航道上全速前进。 这一战略变革的核心思想是:
在凯飒的所有举措中,最精彩、也最能体现价值创造艺术的,无疑是几次大规模的分拆 (Spin-off)。
西门子的医疗业务一直是集团内部的“现金牛”和“明星”,拥有顶尖的影像诊断设备(如CT、MRI)和实验室诊断技术。然而,只要它待在西门子集团内部,其估值就只能和其他工业业务“平均化”。市场无法像对待纯粹的医疗科技公司那样,给予它更高的市盈率。 凯飒的解决方案是:将其分拆,并进行首次公开募股 (IPO)。 2018年,西门子医疗成功在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上市。这一举动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对于原西门子股东而言,他们不仅继续持有重组后更聚焦的西门子公司的股票,还按比例获得了西门子医疗的股票,相当于凭空实现了一次巨大的价值释放。
与医疗业务类似,西门子的能源业务(特别是传统的燃气轮机和发电业务)面临着全球能源转型带来的巨大挑战,其业务模式和增长前景与集团内其他数字化工业业务差异巨大。将它们捆绑在一起,既拖累了增长型业务的估值,也让能源业务自身无法集中精力应对行业变革。 2020年,凯飒再次挥出大手笔,将能源业务整体分拆,成立西门子能源公司并独立上市。此举虽然过程复杂,但其战略逻辑与分拆医疗业务如出一辙:让合适的业务在合适的结构下,面对合适的投资者,从而实现价值最大化。
除了分拆,凯飒的改革还体现在对公司业务组合的持续优化上。这是一个典型的“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资本配置 (Capital Allocation) 过程。
这一卖一买之间,体现了卓越管理者对公司未来方向的清晰判断和执行力。
乔·凯飒的故事,不是一个关于如何“低买高卖”股票的故事,但它为价值投资者提供了更为深刻和实用的启示。当我们分析一家公司时,除了看财务报表和估值水平,更应该关注以下几点:
乔·凯飒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投资家,但他是一位卓越的“价值创造者”。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价值投资的视野不应仅仅局限于在公开市场上寻找便宜的股票。真正的、可持续的价值,最终源于企业内部的运营效率、战略远见和资本配置能力。通过学习和理解凯飒这样的企业领袖如何思考和行动,普通投资者可以更好地识别出那些不仅“看起来便宜”,而且拥有持续创造价值能力的优秀公司,从而在投资之路上行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