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从科技 (CloudWalk Technology) 云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88327.SH),一家诞生于中国科研“国家队”的人工智能企业。简单来说,它就像一位拥有“火眼金睛”和“超级大脑”的智能专家,致力于让机器看懂世界、与人协作。作为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知名企业,它与商汤科技、旷视科技、依图科技并称为“AI四小龙”。公司的核心业务是基于自研的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大数据分析等技术,为金融、治理、出行、商业等领域提供一整套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它的特别之处在于,不仅提供单一的技术,更着力于打造一个名为“人机协同操作系统”的平台,旨在成为驱动各行各业智能化升级的底层动力。
在投资的世界里,一家公司的出身和基因往往预示着它未来的某种可能。云从科技的故事,便始于一间顶尖的学术殿堂。
云从科技的创始人周曦博士,师从“计算机视觉之父”Thomas S. Huang,是不折不扣的学院派。公司孵化于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这赋予了它与生俱来的“国家队”背景。这种背景不仅意味着深厚的技术积淀和人才储备,更在承接国家级重大项目、获取关键领域客户信任方面,构筑了天然的优势。 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再到登陆A股的科创板,云从科技的历程是中国顶尖AI技术产业化的一个缩影。对于投资者而言,理解这段历史至关重要。它告诉我们,这家公司并非凭空而起的概念炒作,而是有着坚实技术“肌肉”的选手。它的上市,也代表着资本市场对人工智能这一未来核心赛道的高度认可和期待。
如果说其他AI公司更多的是在出售“眼睛”(图像识别)或“耳朵”(语音识别),那么云从科技的野心则更大——它想打造一个能统一指挥“眼耳口鼻手”协同工作的“大脑”,这就是它的人机协同操作系统 (CWOS)。 这个概念听起来很抽象,我们不妨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理解。 想象一下,一个城市的交通管理系统。
这种“人机协同”的模式,并非简单地用机器取代人,而是将人的经验智慧与机器的超凡计算力相结合,实现1+1>2的效果。这正是云从科技技术路线的核心,也是其区别于竞争对手的关键所在。
对于信奉价值投资理念的投资者来说,面对云从科技这样一家充满未来感、但又持续亏损的公司,常常会感到困惑。传奇投资大师本杰明·格雷厄姆和沃伦·巴菲特教导我们,投资是“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确保本金安全,并获得满意回报的行为”。那么,我们该如何用这把标尺来衡量云从科技呢?
云从科技的“中科院”背景是其技术护城河的源头活水。持续高强度的研发投入、数量可观的专利,以及在人脸识别、跨镜追踪(ReID)等多个领域的核心算法,共同构成了其技术壁垒。然而,投资者需要清醒地认识到,AI领域技术迭代极快,今天的领先优势如果没有持续的创新,很快就会被追赶。因此,技术的领先性是一种需要不断投入维护的、动态的护城河。
这或许是云从科技更坚固的一道护城河。它深度绑定了几个关键的行业场景:
这些深度绑定的行业解决方案,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商业壁垒。竞争对手即便有同样优秀的技术,也很难轻易地从云从科技手中抢走这些核心客户。
翻开云从科技的财务报表,最醒目的无疑是持续的净利润亏损。这对于习惯了寻找“赚钱机器”的价值投资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我们必须理解,这是当前绝大多数AI创新公司的共同特征。亏损的主要原因在于:
面对亏损,价值投资者不应简单地一票否决,而应深入探究几个关键问题:
投资一家尚未盈利的公司,本质上是在投资它的未来。这要求投资者具备更强的前瞻性和对商业模式的深刻理解。
巴菲特曾说,他倾向于投资那些由“主人心态”而非“管家心态”的管理层经营的公司。对于云从科技而言,其创始人周曦博士本身就是顶尖的技术专家,对行业有着深刻的洞察。这种“创始人即CEO”的模式,往往能保证公司战略的长期性和一致性。 投资者需要关注:
一个诚实、能干且与股东利益一致的管理层,是带领公司穿越亏损迷雾、驶向盈利彼岸的“船长”。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为普通投资者提炼出一些关于云从科技的思考和建议。
如果你考虑投资云从科技,你可能是在为以下这个“剧本”下注:
投资路上,识别风险永远是第一位的。投资云从科技,必须正视以下几个重大风险:
传奇基金经理彼得·林奇告诫我们,“不研究就投资,如同玩扑克牌不看牌一样,必然失败。” 不要仅仅因为“AI”或“国家队”这些标签就盲目买入。花些时间去阅读它的年报,了解它的主营业务,尝试理解它的技术和商业模式。只有真正理解了,你才能在股价剧烈波动时,拥有持有的定力。
格雷厄姆的核心思想是“安全边际”。对于云从科技这类高成长、高风险的公司,安全边际体现在几个方面:
云从科技拥有一个非常动听的“故事”。但作为价值投资者,我们最终要回归到冰冷的“数字”上。故事是用来帮助我们理解生意的,而数字是用来验证故事的。 请持续跟踪公司的关键财务和运营指标:收入增速、毛利率变化、研发费用率、经营性现金流……当数字持续向好,验证了故事的逻辑时,你的投资才有了坚实的基础。反之,如果数字迟迟不能改善,那么无论故事多么动听,你都需要重新审视你的投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