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

定义解析

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下文简称“算法新规”)是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的一部针对互联网平台算法推荐技术的部门规章,于2022年3月1日起施行。这部法规并非投资领域的直接术语,但它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深刻地搅动了整个互联网行业的底层逻辑,因此成为每一位关注科技股的价值投资者必须理解的“游戏规则手册”。简而言之,“算法新规”的核心目标是:把算法这匹一度脱缰的野马,重新套上缰绳,确保它在法律和伦理的轨道上,为用户和社会创造价值,而不是仅仅为平台的商业利益服务。 这部法规从保障用户权益、规范信息传播、强调平台责任等多个维度,对算法推荐服务提出了明确要求,直接影响着互联网公司的商业模式盈利能力和长期竞争力。

“算法新规”到底说了什么?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我们不必逐字逐句地背诵法规条文,但必须理解其背后传递出的监管信号和对商业世界的核心影响。我们可以把这部内容丰富的法规,拆解为几个与我们投资决策息息相关的核心要点:

给用户“选择退出”的权利

想象一下,你打开一个短视频App,系统基于你的点击、停留、点赞等行为,为你推送了无穷无尽的萌宠视频。一开始你很喜欢,但久而久之,你发现自己的世界里只剩下了猫猫狗狗,错过了很多重要的时事和知识。这就是算法带来的信息茧房效应。 “算法新规”明确规定,平台必须显著告知用户其提供了算法推荐服务,并向用户提供关闭算法推荐服务的选项。这意味着,用户有权跳出平台为你精心打造的“信息舒适区”,看到一个未经算法“定制”的、更加真实和多元的世界。

保护“打工人”和老年人的权益

法规特别关注了两类群体:平台从业人员(如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和老年人。

禁止“大数据杀熟”等价格歧视

大数据杀熟”是消费者深恶痛绝的行为——同一件商品、同一项服务,平台根据你的消费习惯、忠诚度、手机型号等信息,给你一个比新用户或不常用用户更高的价格。 “算法新规”明确禁止平台利用算法,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施不合理的差别待遇。这为“大数据杀熟”划下了明确的法律红线。

划清信息茧房和舆论引导的红线

法规要求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不得生成合成虚假新闻信息,不得利用算法影响网络舆论、规避监督管理。这触及了平台作为信息传播渠道的核心社会责任。

作为价值投资者,我们为什么要关心一部法规?

沃伦·巴菲特曾说,他喜欢投资那些“即时一个傻子来经营,也能赚钱”的好生意。一部法规的出台,恰恰是检验一家公司是不是这种“好生意”的试金石。它能帮助我们从三个更深的层次去审视我们的投资标的:

第一重透镜:审视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

一部好的法律,往往是商业模式的“卸妆水”。“算法新规”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根本性问题:我们投资的这家互联网公司,其成功究竟是建立在为用户创造了真实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之上,还是建立在利用人性弱点、通过算法黑箱进行精巧的“价值攫取”之上?

一家真正伟大的公司,其商业模式应该是阳光、透明且可持续的。它应该经得起法律、道德和时间的考验。

第二重透镜:重估公司的内在价值

价值投资的核心是估算企业的内在价值,并以低于该价值的价格买入。而“算法新规”从收入、成本、风险三个方面,直接影响了我们对互联网公司内在价值的判断。

当用户可以选择关闭算法推荐,当平台不能再进行价格歧视,其精准营销的效率和电商业务的转化率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这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公司财报中的广告收入增速、用户平均收入(ARPU)等关键指标的未来预期。

合规是有成本的。为了满足法规要求,公司需要投入大量研发资源去改造算法模型,增加内容审核的人员和技术投入,建立更完善的用户权益保护机制。这些都会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研发费用和管理费用,侵蚀公司的营业利润。

违规的代价是高昂的,可能包括巨额罚款、业务整改甚至下架。这些潜在的“黑天鹅”事件,构成了公司的或有负债。我们在进行估值时,必须给予这类公司更高的风险溢价,或者要求更宽的安全边际

第三重透-镜:发现新的竞争格局与机会

监管的变化往往会打破原有的行业格局,催生新的机会。

投资启示录:从法规中读懂未来

作为一名聪明的投资者,我们不应将“算法新规”仅仅看作是悬在互联网公司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相反,我们应该把它当作一张地图,指引我们去寻找那些更具长期价值的、真正优秀的企业。

总而言之,《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不仅是一部法律文件,更是价值投资者审视数字时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面“照妖镜”。它提醒我们,在科技的浪潮中,技术的善意、商业的伦理和对人的尊重,最终将决定一家企业能够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