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价格双轨制

价格双轨制(Dual-Track Price System),指的是对同一种商品或资产,同时存在两种或多种不同定价机制的现象。它最经典的形态是,一部分商品由国家按计划指令性定价(计划内价格),另一部分则允许进入市场,由供求关系决定其价格(市场调节价)。这种制度安排,好比给同一件商品开了两条标价完全不同的“价格轨道”。在投资领域,虽然形式不同,但这种“同物不同价”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为我们观察市场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什么是价格双轨制?

想象一下,你最爱的明星要开演唱会了。主办方规定,铁杆粉丝凭会员资格可以买到500元的“计划内”门票,但数量有限;而剩下的门票则放到公开市场上销售,由于供不应求,价格被炒到了5000元一张。这里的500元和5000元,就是同一种“服务”(观看演唱会)在不同规则下的两条价格轨道。 这个概念源于中国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过渡的特殊时期。为了平稳改革,国家对许多重要生产资料(如钢材、煤炭)实行了“双轨制”定价。这种制度在当时起到了缓冲作用,但也催生了大量的“倒买倒卖”行为,即以低价的计划内价格拿到商品,再以高价的市场价卖出,进行套利。 虽然经济领域的“价格双轨制”已基本成为历史,但它的核心逻辑——制度性分割导致同物不同价——在资本市场中依然有迹可循。

投资世界里的“双轨制”

对于投资者而言,理解市场中的“双轨制”现象,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洞察资产的定价逻辑。

A股与H股的“同股不同价”

这是最典型的例子。同一家中国公司,比如某家大型银行,它可以在两个地方上市:

这两类股票代表的是同一家公司,享有完全相同的股东权利(即“同股同权”),每股代表的分红和投票权都一模一样。然而,它们的价格却常常存在巨大差异。有时候A股比H股贵30%,有时候甚至贵一倍以上。这种价差可以用AH股溢价指数来直观衡量。 为什么会这样?

历史上的股权分置改革

在2005年之前,中国的A股市场内部也存在一种奇特的“双轨制”。当时,一家上市公司的股份被分为两类:

这两类股票虽然“同股同权”,但命运迥异。流通股股东关心股价涨跌,而非流通股股东由于无法变现,更关心对公司的控制权和净资产。这导致两者利益不一致,严重影响了公司治理和市场健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启动了轰轰烈烈的股权分置改革,通过向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的方式,将非流通股变为可以上市交易的流通股。这本质上就是一次“并轨”行动,消除了A股市场内部最大的“双轨制”顽疾。

价值投资者的启示

面对市场中形形色色的“价格双轨”,一个聪明的价值投资者应该如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