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歧视 (Price Discrimination) 这是一个在经济学中常见,却常常被误解的词。它指的并不是基于种族、性别等因素的歧视,而是商家对同一种商品或服务,向不同的消费者收取不同价格的销售策略。比如,电影院对学生和成人售卖不同价格的票,或者航空公司对提前预订和临近出发的旅客收取不同票价。这种“看人下菜碟”的定价方式,本质上是商家为了将消费者的每一分“愿意多付的钱”(即消费者剩余)都赚到自己口袋里,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商业手段。
想成功实施价格歧视,商家通常需要具备三个前提条件:拥有一定的市场势力、能够有效区分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并且能防止低价购入的消费者转售给高价消费者。基于不同的区分方式,价格歧视主要分为三类:
这是最“极致”的价格歧视,商家对每一位消费者都收取其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这就像一个传说中的“读心高手”在卖东西,能看穿你的心理价位,让你按这个价位付款。现实中极难实现,因为它要求商家掌握每个消费者的全部信息。最接近的例子可能是私人诊所的医生根据病人情况和支付能力收费,或者在可以激烈讨价还价的跳蚤市场。
这是根据消费者的购买数量来定价。生活中非常常见:
这种策略巧妙地鼓励了消费,同时让消费量大的用户感觉自己“占了便宜”。
这是最普遍的一种价格歧视。商家将消费者按某些特征(如年龄、职业、地理位置、消费时间等)分成不同群体,对不同群体收取不同价格。
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一家公司能否有效实施价格歧视,是判断其商业模式优劣和护城河深浅的重要线索。 它通常意味着:
例如,高端消费品牌通过推出限量款、定制款等方式,向高净值人群收取天价,而普通款则面向大众市场,这就是一种巧妙的价格歧视。软件公司向企业用户和个人/学生用户收取悬殊的价格,也是典型案例。
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可以从价格歧视这个概念中获得一些实用的选股思路:
总而言之,价格歧视不仅是经济学课堂上的一个概念,更是我们识别优质企业、理解其核心竞争力的一个独特视角。一个懂得“看人下菜碟”并且能让所有人都觉得合理的公司,往往是值得我们多看几眼的投资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