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会计商誉

会计商誉 (Goodwill),是企业资产负债表上一项非常特殊的无形资产。它不像厂房设备那样看得见摸得着,也不像专利技术那样有明确的法律文件作支撑。简单来说,会计商誉是在一笔并购交易中,收购方支付的收购价格,超出被收购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部分。这笔“溢价”支付的钱,买的究竟是什么呢?它可能包含了被收购方的品牌声誉、客户关系、优秀的管理团队、独特的企业文化等等这些难以单独计量,但又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它就像你买下了一家生意火爆的街角咖啡馆,除了桌椅、咖啡机这些“硬资产”,你付的钱里,也包含了它多年积攒的好口碑和熟客群。

商誉从何而来?一笔“说不清”的糊涂账

与公司自己研发专利、打造品牌不同,会计商誉(下文简称“商誉”)不能由企业“内生”创造,它只有一个来源——企业并购。当一家公司(收购方)决定收购另一家公司(被收购方)时,商誉就可能诞生。

商誉的计算公式:溢价的艺术

商誉的计算看起来很简单,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达: 商誉 = 并购交易价格 - 被收购方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 这个公式里有三个关键点,我们来逐一拆解:

  1. 并购交易价格: 这就是收购方为这笔交易实实在在掏出去的钱,可能是现金、股票或者其他资产的组合。
  2. 可辨认净资产: 指的是被收购方资产负债表上那些能够被识别和单独计价的资产和负债。通俗理解就是:总资产 - 总负债 = 净资产。比如,厂房、设备、库存、现金、应收账款是资产;银行贷款、应付账款是负债。
  3. 公允价值 (Fair Value): 这是整个公式的灵魂所在。收购方不能直接用被收购方资产负债表上的“账面价值”,而必须在收购时点,对各项资产和负债按照当前的市场价格进行重新评估。比如,被收购方十年前花100万买的一块地,账面价值可能还是100万,但如今的“公允价值”可能已经涨到了1000万。评估要以公允价值为准。

举个栗子:一场“昂贵”的收购

假设“吃货帝国”公司(收购方)决定以10亿元的价格,收购网红奶茶品牌“快乐水”(被收购方)。 在收购时点,经过资产评估师的仔细盘点,“快乐水”公司的资产和负债公允价值如下:

那么,“快乐水”公司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就是: 8亿元(资产) - 2亿元(负债) = 6亿元 现在,我们来计算商誉: 商誉 = 10亿元(并购交易价格) - 6亿元(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 = 4亿元 交易完成后,这4亿元的商誉就会作为一项无形资产,出现在“吃货帝国”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这4亿元,买的就是“快乐水”这个品牌在年轻人心中的号召力、独特的奶茶配方、成熟的门店管理体系以及它未来持续赚钱的潜力。

商誉:天使还是魔鬼?价值投资者的双面镜

对于商誉,投资界的看法向来充满争议。它既可能是皇冠上的明珠,也可能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著名的价值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就对商誉有着非常深刻的见解。

天使的一面:经济商誉的化身

巴菲特曾区分过两种商誉:会计商誉和经济商誉

一家真正优秀的公司,比如可口可乐或者苹果,它们拥有巨大的经济商誉。这种经济商誉是它们几十年如一日,通过优质产品和服务、卓越的营销和运营,在消费者心智中慢慢建立起来的。这种商誉才是股东价值的真正源泉。 从这个角度看,当一笔成功的并购发生时,会计商誉可以被看作是收购方为获取被收购方“经济商誉”而支付的成本。一个高额的商誉,可能意味着收购方买下了一项极具竞争优势的优质资产,为公司未来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魔鬼的一面:管理层“冲动消费”的纪念碑

然而,在现实世界中,商誉更多时候扮演的是“魔鬼”的角色。它往往是管理层过度自信、决策失误的产物。

与厂房设备每年都要计提折旧不同,商誉在会计准则下不需要每年摊销。但是,它需要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减值测试

请记住,资产负债表上最大的商誉,也比不上消费者心中最小的信赖。作为价值投资者,我们最终要寻找的,是那些拥有强大“经济商誉”的伟大企业,而不仅仅是那些在账本上堆砌了巨额“会计商誉”的虚胖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