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 Hathaway Inc.)是一家总部位于美国的跨国控股公司,由其董事长兼CEO、“股神”沃伦·巴菲特和已故的副董事长查理·芒格共同缔造。它常被价值投资的信徒们戏称为“投资界的圣殿”。从表面看,它是一家公司,但从本质上讲,它更像一个巨大的、以价值为导向的投资基金,只不过这个基金永不(或极少)清盘。它最初是一家濒临破产的纺织厂,在巴菲特的改造下,转型成为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其商业模式独树一帜:通过旗下保险业务产生巨额低成本资金,再将这些资金投向两类资产——全资控股的优质子公司和在公开市场上交易的优秀公司股票组合,从而实现复利的长期奇迹。
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前世”是一家成立于19世纪的纺织公司。到了20世纪60年代,这家公司已是风雨飘摇,在美国制造业的衰退浪潮中苦苦挣扎。此时,年轻的巴菲特发现了这家公司,并因其股价低于其营运资本而开始买入。 然而,在成为控股股东后,巴菲特敏锐地意识到,无论管理层如何努力,纺织业本身已是一个糟糕的行业,持续投入只会是“把好钱扔进烂生意”。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堪称商业史上最英明的决策之一:停止对纺织主业的再投资,而是将公司赚取的微薄现金流,用于收购其他更有前景的优质企业。这个过程,就是价值投资中至关重要的资本配置。他首先收购了国民赔偿公司(National Indemnity Company)等保险企业,从此,伯克希尔走上了一条“不务正业”的康庄大道,彻底从一家纺织厂转型为一家投资公司。
伯克希尔的增长模式可以形象地比作一架拥有两个强大引擎的飞机,这两个引擎共同推动公司长期、稳健地飞行。
这是伯克希尔帝国的基石。伯克希尔拥有并运营着大量不同行业的子公司。这些公司并非随意挑选,而是严格遵循巴菲特的选股标准:
这些子公司就像一群会下金蛋的鹅,源源不断地将利润上缴给伯克希尔总部,为巴菲特的下一次重大投资提供弹药。
这是伯克希尔更为公众熟知的一面,即其持有的上市公司股票。这个组合并不是一个分散投资的指数基金,而是一个高度集中的、基于深度研究的股票精选集。苹果(Apple)、可口可乐(Coca-Cola)、美国运通(American Express)等都是其长期重仓的经典案例。 这些投资同样遵循严格的价值投资原则:
研究伯克希尔本身,就是学习价值投资最生动的课程。它向我们展示了价值投资理念在实践中如何创造出惊人的长期回报。
伯克希尔成功的核心秘诀之一,在于对保险浮存金(Float)的天才运用。所谓浮存金,就是保险公司在收取保费和支付理赔之间的时间差中所持有的资金。这笔钱在法律上不属于伯克希尔,但只要保险业务整体上能够实现承保盈利或打平成本,巴菲特就可以无成本、甚至负成本地使用这笔巨额资金进行长期投资。这相当于拥有了一个几乎“免费”的杠杆,其规模高达数千亿美元,极大地放大了伯克希尔的投资收益。
伯克希尔的奥马哈总部只有寥寥数十名员工,与其庞大的资产规模形成鲜明对比。巴菲特和芒格奉行的是“放手式”管理。他们相信,一旦找到了合适的公司和合适的管理者,就应该充分信任他们,让他们像管理自己的公司一样去经营。总部的核心工作是两件:一是选拔和留住优秀的经理人,二就是思考如何配置公司源源不断的现金流。这种文化激发了子公司管理者的企业家精神,也让伯克希尔成为了众多家族企业主心目中理想的“归宿”。
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无法复制伯克希尔的规模,但完全可以学习其背后的投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