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诊断(Companion Diagnostics),顾名思义,就是与特定药物“相伴而行”的诊断方法。它好比一把“药物的钥匙”,专门用来寻找能被这把钥匙打开的“锁”——也就是那些体内带有特定生物标志物(Biomarker)的患者。在精准医疗时代,许多靶向药只对特定人群有效,伴随诊断的作用就是在用药前,通过检测基因、蛋白等信息,筛选出这些“特定人群”,从而实现“对症下药”,避免无效治疗和资源浪费。它是一种特殊的体外诊断(IVD),但与普通体检不同,它直接决定了后续的治疗方案,是连接诊断与治疗的关键桥梁。
如果说传统的化疗药物像“地毯式轰炸”,对健康细胞和癌细胞一并攻击;那么,现代的靶向药和免疫治疗药物则更像是“精确制导导弹”,能够精准打击特定的癌细胞。而伴随诊断,就是这枚导弹的导航与制导系统。 它的工作原理其实不难理解:
因此,伴随诊断的核心价值在于“筛选”。它为医生提供了决策依据,为患者匹配了最合适的“武器”,是实现个性化治疗不可或缺的一环,极大地提升了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伴随诊断产品通常与创新药物一同开发、一同进行临床试验、一同向监管机构申请上市批准。一旦药物获批,其说明书上会明确规定:“在使用本药品前,必须使用某某伴随诊断试剂进行检测”。 这意味着:
投资者在考察伴随诊断公司时,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维度进行分析:
一家伴随诊断公司的核心价值,几乎完全取决于它所“绑定”的药物的潜力。
技术是伴随诊断公司的立身之本。
伴随诊断产品面临着与药品类似的严格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