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斌,中国A股市场一位标志性的人物,深圳东方港湾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作为国内最早也是最坚定的价值投资理念传播者和实践者之一,他以其“与伟大企业共成长”的投资哲学而闻名。其著作《时间的玫瑰》不仅是他投资思想的精炼总结,也影响了众多个人投资者。但斌的投资生涯充满了鲜明的个人色彩,既有因长期持有贵州茅台等优质公司而获得的巨大成功,也因市场剧烈波动中的净值大幅回撤和操作争议而备受瞩目,是一位在中国资本市场极具代表性也极富争议的投资家。
在投资圈,科班出身的金融精英比比皆是,但但斌的履历却显得有些“不务正业”。他本科毕业于河南大学体育系,研究生则攻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硕士,早年曾是一名体育记者。这段看似与投资风马牛不相及的经历,或许反而塑造了他独特的视角。从报道赛场上的胜负与拼搏,到洞察商业世界中的竞争与兴衰,这背后需要的敏锐观察力和对“赢家”特质的探寻,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上世纪90年代初,但斌投身于刚刚兴起的中国证券市场。在那个充满投机与狂热的年代,他通过深入研究沃伦·巴菲特 (Warren Buffett) 和查理·芒格 (Charlie Munger) 的思想,逐渐确立了以价值投资为核心的信仰体系。2004年,他创立了东方港湾,希望将这种“慢慢变富”的哲学付诸实践。 因为他旗帜鲜明地宣扬巴菲特的理念,并长期重仓持有消费类龙头股,媒体和投资者给他贴上了一个响亮的标签——“中国的巴菲特”。这个称号一方面是对他投资成就的认可,另一方面,也为他后来的争议埋下了伏笔。毕竟,“股神”的光环,既是荣耀,也是沉重的枷锁。
“时间的玫瑰”是但斌投资哲学的诗意表达,其核心思想是:投资的本质是分享优秀企业的成长价值,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路径,就是找到最卓越的公司,然后用足够长的时间去持有,静待复利之花绽放。 这听起来简单,但背后却是一套严谨的逻辑体系。
但斌在选择投资标的时,极其挑剔,他追求的是那些“皇冠上的明珠”,也就是行业中最顶尖、最具有竞争优势的公司。他的标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选出好公司只是第一步,如何持有同样考验着投资者的智慧和定力。但斌的持股策略可以总结为“三要义”。
如果说但斌的投资哲学是写在纸上的“理想国”,那么他在现实市场中的实践则充满了波折与争议。这恰恰为我们普通投资者提供了最生动、最深刻的案例。
但斌的业绩曲线并非一条平滑向上的直线,而是呈现出剧烈的波动。在牛市中,他凭借对核心资产的重仓,往往能取得远超市场的回报,风光无两。然而,在熊市或风格切换的市场中,其高度集中的持仓策略也会导致净值出现巨大的回撤。例如,在2008年金融危机、2018年市场调整以及2021-2022年的核心资产回调中,其产品都经历了严峻的考验。这引发了市场的广泛讨论:这种“靠天吃饭”的策略,究竟是信仰的胜利,还是风控的缺失?
“知行合一” (Consistency between knowledge and action) 是投资中最难的修行。但斌一直宣扬长期持有,但在2022年初的市场大跌中,其产品净值被曝出疑似空仓或极低仓位运行,引发了轩然大波。许多追随者感到困惑甚至“背叛”:说好的“时间的玫瑰”,为何在风雨来临时却选择了“清仓离场”? 对此,但斌和东方港湾的解释是,这是基于对市场极端风险的判断而做出的保护性措施。这一事件让投资者深刻反思:
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它们提醒我们,即使是经验丰富的投资家,在面对市场的巨大压力时,也可能做出与自己一贯理念看似相悖的决策。
作为《投资大辞典》的读者,我们研究但斌,不是为了成为他的“粉丝”或“黑粉”,而是为了从他二十多年的投资实践中,提炼出对我们自己有用的智慧。
归根结底,但斌的投资故事,就像一朵在风雨中摇曳却依然努力绽放的“时间的玫瑰”。它告诉我们,价值投资的道路光明而正确,但也布满了荆棘与考验。对于我们普通投资者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成为下一个但斌,而是在理解了他的成功与挣扎之后,找到那条最适合自己的、通往财务自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