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格雷厄姆 (Paul Graham),是硅谷乃至全球科技创投圈一位“神”一样的存在。他既是顶尖的程序员、杰出的画家,也是富有远见的散文家和创业导师。作为全球最成功的创业孵化器——Y Combinator的联合创始人,他被誉为“硅谷创业教父”。尽管格雷厄姆并非传统的华尔街投资人,但他关于商业、科技和创造价值的深刻洞见,却与价值投资的底层逻辑惊人地契合。他的思想不仅催生了Airbnb、Dropbox等一大批独角兽公司,也为普通投资者提供了一套独特的、用“第一性原理”审视投资机会的思维框架。
理解保罗·格雷厄姆,首先要认识到他身份的多元性。他的个人网站域名是 paulgraham.com,首页标题简洁地写着“散文”(Essays)。这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他的核心——一个通过写作来思考和影响世界的思想家。他的经历本身就是一部跨界融合的精彩故事。 格雷厄姆的教育背景就非同寻常。他本科在康奈尔大学主修哲学,这培养了他严谨的逻辑思辨能力和追问事物本质的习惯。随后,他又在哈佛大学获得了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这让他具备了将抽象思想构建为现实产品的硬核技能。他还曾在罗德岛设计学院和佛罗伦萨学习绘画,艺术的熏陶则赋予了他对美、简洁和创造力的独特感知。 这种“文科脑”与“理科脑”的罕见结合,让他成为了一个既能洞察人性、又能构建系统的“黑客与画家”。1995年,他和朋友共同创建了Viaweb,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完全基于互联网的应用软件(SaaS)公司,允许用户通过浏览器创建和管理自己的在线商店。在那个大多数人还在拨号上网的年代,这无疑是极具前瞻性的创举。1998年,Yahoo!以近50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Viaweb,这次成功的创业经历为格雷厄姆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声誉,也让他对“什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创新”有了第一手的深刻理解。在创业期间,为了更高效地开发,他还创造了一门新的编程语言——Arc,它是流行的Lisp语言的一个方言。这再次证明了他不仅是商业的实践者,更是底层的构建者。
如果说创办Viaweb是格雷厄姆个人能力的展现,那么创办Y Combinator (简称YC) 则是他将自己的成功经验“规模化”的伟大尝试,也彻底改变了早期风险投资的生态。 2005年,格雷厄姆与妻子杰西卡·利文斯顿等人共同创办了YC。YC的模式在当时看来颇具颠覆性:
YC的模式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从这里走出了Airbnb(爱彼迎)、Dropbox(云存储服务商)、Stripe(在线支付巨头)、Reddit(社交新闻站点)、DoorDash(外卖平台)等一系列如今家喻户晓的科技巨头。YC不仅成为全球创业者的“朝圣地”,其投资理念和运营模式也被全世界无数孵化器和风险投资机构所模仿。 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YC的成功本身就是一个绝佳的投资案例研究。它揭示了如何通过一个可规模化的系统,系统性地发现并培育那些具有巨大增长潜力的早期企业。YC的本质,就是在信息极不对称的早期创业市场,建立起一套高效的价值发现和价值创造机制。
保罗·格雷厄姆虽然极少谈论股票投资,但他在其著名的系列散文中所阐述的关于创业、产品和财富的思考,却为价值投资者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武器。这些思想的核心,是回归商业本质,关注长期价值。
这是YC挂在墙上、印在T恤上、也是格雷厄姆说得最多的一句箴言——“Make something people want.” 这句话看似简单,却蕴含着商业世界最朴素的真理。 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在分析一家公司时,必须抛开复杂的财报技巧和炫目的市场概念,回归到最根本的问题:
这与传奇基金经理彼得·林奇所倡导的“投资你所了解的”理念不谋而合。当你能从一个普通用户的角度,清晰地感受到一家公司产品或服务的不可或缺性时,你就已经抓住了其价值的核心。同样,沃伦·巴菲特之所以偏爱消费品公司,也正是因为这些公司的产品满足了人们最基本、最持久的需求,其商业模式简单易懂,价值根基稳固。格雷厄姆的这句话提醒我们,一切投资的出发点,都应该是对真实世界中“价值创造”的理解。
格雷厄姆在指导创业者时,反复强调两个原则:
这两个原则,恰好对应了价值投资中对“经济护城河”和“成长性”的考察。
格雷厄姆的许多观点都带有强烈的“反直觉”色彩。例如,他认为最好的创业点子,在最初听起来往往都有些“烂”或者“像个玩具”。因为如果一个点子听起来就显而易见地好,那么很可能已经有很多人在做了。伟大的机会,常常隐藏在主流认知之外。 这种思维方式,是价值投资的灵魂。价值投资的本质,就是在市场喧嚣中保持独立思考,买入那些因偏见、恐惧或短视而被市场低估的资产。巴菲特的名言“在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在别人恐惧时我贪婪”,正是这种反直 … 적인思维的极致体现。 格雷厄姆鼓励创业者去解决那些被大公司忽视的、看似“小众”的问题。同样,价值投资者也应该去关注那些被市场冷落的行业和公司。当所有人都追捧热门赛道时,真正的“便宜好货”或许正静静地躺在无人问津的角落里。培养反直觉的洞察力,敢于与市场共识为敌,是发现超额收益的关键。
格雷厄姆建议创业者要“活在未来,然后创造出缺失的东西 (Live in the future, then build what's missing)”。他认为,敏锐的创业者能比普通人更早地感受到科技和社会趋势的变化,并从中发现机会。 这对于投资者而言,意味着必须具备长远的眼光,努力去理解和预判未来的世界。仅仅分析一家公司过去的财务数据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判断它是否站在了正确的长期趋势之上。这正是查理·芒格所强调的,要理解“宏大的、普世的智慧 (Big, worldly wisdom)”,看清时代潮流的“大浪”在哪里。
思考这些宏大问题,能帮助投资者跳出日常股价波动的干扰,专注于那些能穿越周期、实现长期复利增长的伟大企业。
在投资界,提到“格雷厄姆”,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价值投资的鼻祖——本杰明·格雷厄姆。将保罗·格雷厄姆与本杰明·格雷厄姆并置,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表面上看,两位大师的风格截然不同:
然而,在底层哲学上,他们却有着惊人的共通之处:
可以说,保罗·格雷厄姆用他在科技创投领域的实践,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诠释了价值投资的精髓。他证明了,价值不仅存在于被低估的存量资产中,更蕴藏于能够高效创造未来增量的组织和模式之中。
作为一名面向普通投资者的辞书编辑,我们从保罗·格雷厄姆身上提炼出的投资启示,不应是具体的代码或公式,而是一套更底层的思维模型。
总而言之,保罗·格雷厄姆虽然是一位“非典型”的投资大师,但他那源自硅谷一线的商业智慧,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让我们得以用更前沿、更本质的视角,去审视和理解价值投资这门古老而又历久弥新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