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公允价值估值

公允价值估值 (Fair Value Valuation),简单来说,就是给一项资产或负债“拍个快照”,看看在当前这个时点,它在公开市场上到底值多少钱。这个过程模拟了一个理想的交易场景:交易双方都是自愿且精明的,市场是开放有序的,谁也没有被“胁迫”着买卖。它不是去追溯这件东西当初花了多少钱买(历史成本法),也不是去预测它未来能产生多少收益(内在价值法),而是聚焦于“此时此刻,市场愿意为它出多少价”。公允价值就像是市场情绪的温度计,它反映的是当前市场参与者对资产价值的集体共识,这个共识可能理性,也可能狂热或恐慌。

公允价值的三层“金字塔”

在会计准则(如IFRS 13ASC 820)的框架下,为了让公允价值的评估过程更加透明和可靠,专家们设计了一个三层次的“金字塔”结构。这个金字塔从上到下,代表着估值所用数据的可靠性由高到低。作为投资者,理解这个金字塔,就像拥有了一副“X光眼镜”,可以看穿财报上那个冷冰冰的数字背后,到底有多少是真金白银的市场信号,又有多少是管理层的“艺术创作”。

第一层次:市场报价的“复刻”

这是金字塔的顶端,也是最可靠、最客观的一层。 第一层次的输入值,是指在活跃市场上,完全相同的资产或负债未经调整的报价。 这里的关键词是“活跃市场”和“完全相同”。

举个例子,你想知道你持有的100股腾讯控股股票值多少钱,你只需要打开交易软件,看看它在香港交易所的实时股价,然后乘以100。这个价格就是第一层次的公允价值。它简单、直接、无可争议。这就像去一家大型连锁超市给一瓶标准装的可口可乐估价,你只需要看看货架上的价签就行了,完全不需要猜测和模型。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我们接触到的大部分上市公司股票、主流的国债、黄金等,它们的公允价值都属于这个层次。

第二层次:可观察数据的“拼图”

当找不到完全相同资产在活跃市场的报价时,我们就得退一步,来到金字塔的第二层。 第二层次的输入值,是指除了第一层次的市场报价外,可以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与资产或负债相关的输入值。 这听起来有点绕,其实就像是在玩一局“拼图游戏”。你虽然没有完整的图像(直接报价),但你有很多相关的、公开可见的碎片(可观察数据),你可以用它们来拼凑出最终的价值。 这些“拼图碎片”包括:

打个比方,这好比你想知道一辆二手定制版汽车的价格。市场上没有一模一样的车在卖,但你可以查到同品牌、同型号、同年代的基础款汽车的价格(可观察数据),再根据这辆车的特殊配置、行驶里程、保养状况等因素(也是可观察数据)进行加加减减,最终得出一个相对公允的价格。第二层次的估值虽然不如第一层次那么直接,但其依据仍然是公开、客观的市场数据,可靠性依然较高。

第三层次:不可观察数据的“推理”

当连相关的“拼图碎片”都找不到时,我们就来到了金字塔的底层,这里充满了假设、模型和主观判断。 第三层次的输入值,是那些无法从市场中直接观察到的数据,需要估值者基于自己的最佳判断和假设来确定。 这是公允价值估值中最具挑战性,也是最容易引起争议的地方。 典型的第三层次估值对象包括:

这就好比一位侦探在调查一桩没有目击证人的案件。他手上几乎没有直接证据,只能根据零散的线索、自己的经验和逻辑推理,去构建一个最可能的“真相”。这个“真相”的可靠性,高度依赖于侦探本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操守。同样,第三层次的公允价值,其质量也高度依赖于估值模型的合理性和关键假设的审慎性。这里是“价值评估”与“价值创造(甚至捏造)”的一线之隔。

公允价值与价值投资的“爱恨情仇”

对于以价值投资为信仰的投资者来说,公允价值是一个既迷人又危险的概念,我们与它之间,可谓是“爱恨交加”。

爱:公允价值是寻找“便宜货”的参照系

价值投资的鼻祖本杰明·格雷厄姆提出了一个绝妙的比喻——“市场先生”(Mr. Market)。这位先生情绪极不稳定,他每天都会给你报一个价,愿意买入你手中的股票,或卖给你他手中的股票。这个每日报价,本质上就是股票的公允价值(第一层次)。 价值投资的核心,恰恰就是利用“市场先生”的情绪波动。我们的工作不是跟着他一起喜怒无常,而是:

  1. 第一步: 独立地、理性地计算出一家公司的内在价值(Intrinsic Value),也就是它未来能产生的现金流的折现值。这是我们心中那杆“价值的秤”。
  2. 第二步: 将我们计算出的内在价值与“市场先生”的报价(公允价值)进行比较。
  3. 第三步: 当市场先生极度悲观,给出的报价远低于我们计算的内在价值时,一个巨大的安全边际就出现了。此时,我们便果断出手,以五毛钱的价格买入价值一块钱的东西。

从这个角度看,公允价值(尤其是市场价格)是价值投资的“靶子”。没有这个不断波动的市场报价,我们就无法判断何时出现了“打折”的良机。价格是寻找价值的起点,公允价值为我们提供了狩猎伟大企业的“猎场”。

恨:当公允价值变成“镜花水月”

然而,价值投资的信徒们也对公允价值,特别是充斥着主观臆断的第三层次估值,抱有深深的警惕。 传奇投资家沃伦·巴菲特就曾多次嘲讽那些依赖复杂数学模型(典型的第三层次工具)的金融专家。他有句名言:我宁要模糊的正确,也不要精确的错误。 一个用几十个假设、精确到小数点后四位的DCF模型计算出的公允价值,可能因为其中一两个关键假设的微小偏差,而与最终的真实价值谬以千里。 更危险的是,公允价值具有“顺周期性”。在牛市中,市场情绪乐观,模型中的增长预期被调高,资产的公允价值评估也水涨船高,助长了泡沫;在熊市中,市场悲观,模型参数被下调,公允价值暴跌,又会加剧恐慌,形成“死亡螺旋”。这与价值投资所倡导的“逆向思维”背道而驰。 历史上最深刻的教训莫过于安然公司(Enron)的丑闻。安然通过滥用“按市价计价”会计准则(一种公允价值会计),将许多长期能源合同的未来预期收益,直接在当下确认为利润。这些“公允价值”完全基于内部模型和无法验证的假设(第三层次),最终被证明是彻头彻尾的骗局。

普通投资者如何“看透”公允价值

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或许无法构建复杂的估值模型,但我们可以学会如何审视和利用上市公司财报中关于公允价值的信息,避开那些潜在的“雷区”。

检查“成分表”:公允价值的层次结构

上市公司的年度财务报告附注中,通常会有一个专门的表格,详细披露了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是如何划分在第一、二、三层次的。这就像是食品包装袋上的“成分表”。

警惕“模型依赖症”:特别是金融机构

银行、保险、券商等金融机构是公允价值计量资产的“重灾区”。它们的资产负债表上充斥着各种贷款、债券、衍生品和另类投资,其中很多都依赖第二和第三层次的估值。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就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当时,华尔街的顶级投行们用极其复杂的模型,为那些由劣质抵押贷款打包而成的金融产品给出了极高的“公允价值”,并以此为基础大肆加杠杆。当房地产泡沫破裂,这些模型的根基——“房价永远涨”的假设——被证伪时,整个建立在第三层次公允价值上的大厦瞬间崩塌。

回归常识:价格是你支付的,价值是你得到的

最后,让我们回到价值投资最朴素的智慧。“价格是你支付的,价值是你得到的。”(Price is what you pay. Value is what you get.) 公允价值,尤其是市场价格,只是你为一项资产需要支付的“价格”。它会随市场情绪而剧烈波动。而真正的“价值”,是这项资产背后那个生意的长期盈利能力、坚固的竞争护城河以及诚实能干的管理层。 不要被公允价值的短期波动所迷惑,更不要迷信那些看似精确的第三层次估值模型。你的任务,是专注于理解生意本身,耐心等待,直到“市场先生”犯下错误,让你能以一个远低于其内在价值的“公允价格”,买入一家优秀公司的部分所有权。这,才是通往投资成功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