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公共资源

公共资源 (Public Goods),一个听起来和“国家大事”沾边的词,但它其实与你的投资决策息息相关。简单来说,公共资源是指那些人人皆可享用,且你用了也不耽误别人用的东西。它有两个非常“慷慨”的特点:第一,你无法轻易地阻止别人“白用”,比如,你总不能给呼吸新鲜空气的人收费吧?第二,多一个人用,并不会增加额外的成本,或者说,不会影响到别人的使用体验,就像多一个人看天上的烟花,烟花并不会因此变暗淡。典型的公共资源包括国防、路灯、法律体系和基础科学研究等。

核心特征:两个“不”

理解公共资源的这两个核心特征,是看懂其背后投资逻辑的关键。

非竞争性 (Non-rivalry)

非竞争性,指的是某个消费者对一种商品或服务的消费,并不会减少其他人能从中获得的效用。 举个例子,一座灯塔发出的光,为一艘船指引了航向,并不会因为它照亮了这艘船,就减少了对其他船只的照明。无论是一艘船还是上百艘船,都能同时从这座灯塔中受益。在投资世界里,很多数字产品,如软件、在线课程等,也具有类似“非竞争性”的特点,其边际成本极低,这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规模效应

非排他性 (Non-excludability)

非排他性,指的是一旦提供了某种公共资源,就很难或成本极高地将那些没有付费的人排除在外,阻止他们享用。 比如,一个城市在除夕夜燃放烟花,所有在可视范围内的市民都能欣赏到,你无法只让买了“烟花票”的人看到。这就引出了经济学中一个著名的问题——搭便车问题 (Free-rider Problem)。因为无法收费,私人企业往往缺乏动力去提供这些纯粹的公共资源,毕竟谁也不想做亏本买卖。

公共资源与投资的奇妙联系

既然私人不想干,那公共资源由谁来提供呢?通常是政府。而政府的介入,恰恰创造了大量的投资机会。

“公地悲剧”的警示

虽然纯粹的公共资源(既非竞争也非排他)不多,但有很多资源是“准公共资源”,比如拥挤的公路、海洋里的鱼。当一个共享资源被过度使用,最终导致资源枯竭时,就会发生公地悲剧 (Tragedy of the Commons)。

政府的角色:投资者如何“顺势而为”?

正是因为搭便车问题的存在,政府干预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成了提供公共资源的必然选择。这种干预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每一种都蕴含着投资机会:

价值投资者的启示

对于信奉价值投资的你来说,公共资源概念能带来以下几点深刻的启示:

  1. 寻找具有“特许经营权”的护城河

获得政府特许经营权,去运营一个公用事业项目(如电力、水务、燃气),是企业最坚固的护城河 (Moat) 之一。这类公司通常业务稳定、现金流可预测、竞争格局清晰,是典型的防御性资产,深受价值投资者的喜爱。它们就像是投资组合里的“压舱石”,稳健而可靠。

  1. 警惕“负外部性”的隐形成本

一家公司向河流排放污水,就是将处理成本转嫁给了社会,这是一种负外部性 (Negative Externality)。在越来越重视ESG(环境、社会和治理)的今天,这类行为无异于在公司资产负债表上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投资者应仔细考察一家公司的环境记录,避开那些有朝一日可能因“公地悲剧”而付出沉重代价的企业。

  1. 顺应政策东风,发现时代机遇

政府的财政支出和产业政策,本质上是在指明社会公共资源配置的方向。无论是“双碳”目标下的绿色能源革命,还是“健康中国”战略下的生物医药创新,亦或是“数字经济”浪潮中的数据中心建设,这些都是政府为解决新时代“公共资源”问题而指明的方向,也是未来十年最值得关注的投资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