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刚性兑付

刚性兑付(这是一个具有鲜明中国市场特色的词汇,并无严谨的英文对应,但其内涵与“隐性担保(Implicit Guarantee)”相近) 指金融产品到期后,无论其对应的投资项目是盈利、亏损还是违约,产品的发行方或关联方(通常是银行、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都会像一位“操心的家长”一样,动用自有资金或各种资源进行“兜底”,确保投资者能够拿回本金和当初承诺的预期收益。这种不成文的承诺,让许多投资产品在投资者眼中,从“预期收益”变成了“保证收益”,仿佛贴上了一张“保本保息”的标签,从而严重弱化了投资者的风险意识。

“刚兑”神话的由来与真相

刚性兑付(简称“刚兑”)曾像一层温暖的保护膜,笼罩着许多投资产品。但正如所有神话一样,它既有其形成的历史原因,也隐藏着不为人知的代价。

为何会出现刚性兑付?

刚兑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主要源于以下几点:

刚性兑付的“三宗罪”

这层看似无害的保护膜,实则对整个金融生态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堪称有“三宗罪”:

  1. 第一宗罪:扭曲风险定价 当所有产品的风险都被“刚兑”这张大网兜住时,风险和收益的天然正比关系就被打破了。高风险项目和低风险项目都能以差不多的高收益率轻松融到资金,因为投资者只看收益,不问风险。这导致资金无法流向最优质、最高效的企业,造成了资源错配。
  2. 第二宗罪:积累系统性风险 刚兑并没有让风险消失,只是将它从一个项目转移到了另一个项目,或者从表内转移到表外,暂时掩盖了起来。这种“击鼓传花”式的风险转移,会像滚雪球一样在金融体系内越积越大,一旦某个环节不堪重负,就可能引爆波及整个系统的危机。
  3. 第三宗罪:助长“无脑”投资。 既然稳赚不赔,谁还愿意花时间去做辛苦的尽职调查呢?刚兑文化滋生了投资者的懒惰和投机心理,大家习惯于闭着眼睛“买买买”,只追逐最高的收益率数字,而放弃了作为成熟投资者最应具备的独立思考和风险识别能力。

打破刚兑:价值投资者的必修课

近年来,随着“资管新规”等政策的出台,打破刚性兑付已成为监管层和市场的共识。这意味着投资“躺赢”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对于秉持价值投资理念的我们来说,这并非坏事,而是一次让市场回归理性的绝佳机会。

告别“躺赢”,拥抱不确定性

打破刚兑,本质上是让投资回归其本源:收益与风险共舞。这意味着:

价值投资者的应对之道

在告别刚兑的新常态下,价值投资者更应坚守原则,并掌握以下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