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性兑付
刚性兑付(这是一个具有鲜明中国市场特色的词汇,并无严谨的英文对应,但其内涵与“隐性担保(Implicit Guarantee)”相近)
指金融产品到期后,无论其对应的投资项目是盈利、亏损还是违约,产品的发行方或关联方(通常是银行、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都会像一位“操心的家长”一样,动用自有资金或各种资源进行“兜底”,确保投资者能够拿回本金和当初承诺的预期收益。这种不成文的承诺,让许多投资产品在投资者眼中,从“预期收益”变成了“保证收益”,仿佛贴上了一张“保本保息”的标签,从而严重弱化了投资者的风险意识。
“刚兑”神话的由来与真相
刚性兑付(简称“刚兑”)曾像一层温暖的保护膜,笼罩着许多投资产品。但正如所有神话一样,它既有其形成的历史原因,也隐藏着不为人知的代价。
为何会出现刚性兑付?
刚兑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主要源于以下几点:
维护声誉与稳定: 在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早期,为了快速建立客户信任、扩大市场规模,金融机构倾向于息事宁人。一旦项目出问题,它们宁愿自掏腰包弥补损失,以维护自身金字招牌,同时避免因个别产品违约引发更大范围的市场恐慌。
隐性的监管压力: 出于维护金融和社会稳定的考量,监管机构在过去有时会通过“窗口指导”等方式,不希望看到公开的违约事件。这种压力使得金融机构在处理问题产品时,更倾向于选择内部消化,从而强化了刚兑的预期。
投资者的“巨婴”心态: “会哭的孩子有糖吃”。在长期的刚兑环境下,投资者习惯了“只赚不赔”的买卖,逐渐形成了“买理财=存定期”的思维定势。一旦产品可能无法兑付,投资者的维权压力会迫使发行方不得不选择刚兑。
刚性兑付的“三宗罪”
这层看似无害的保护膜,实则对整个金融生态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堪称有“三宗罪”:
第一宗罪:扭曲风险定价。 当所有产品的风险都被“刚兑”这张大网兜住时,风险和收益的天然正比关系就被打破了。高风险项目和低风险项目都能以差不多的高收益率轻松融到资金,因为投资者只看收益,不问风险。这导致资金无法流向最优质、最高效的企业,造成了资源错配。
第二宗罪:积累系统性风险。 刚兑并没有让风险消失,只是将它从一个项目转移到了另一个项目,或者从表内转移到表外,暂时掩盖了起来。这种“击鼓传花”式的风险转移,会像滚雪球一样在金融体系内越积越大,一旦某个环节不堪重负,就可能引爆波及整个系统的危机。
第三宗罪:助长“无脑”投资。 既然稳赚不赔,谁还愿意花时间去做辛苦的
尽职调查呢?刚兑文化滋生了投资者的懒惰和投机心理,大家习惯于闭着眼睛“买买买”,只追逐最高的收益率数字,而放弃了作为成熟投资者最应具备的独立思考和风险识别能力。
打破刚兑:价值投资者的必修课
近年来,随着“资管新规”等政策的出台,打破刚性兑付已成为监管层和市场的共识。这意味着投资“躺赢”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对于秉持价值投资理念的我们来说,这并非坏事,而是一次让市场回归理性的绝佳机会。
告别“躺赢”,拥抱不确定性
打破刚兑,本质上是让投资回归其本源:收益与风险共舞。这意味着:
价值投资者的应对之道
在告别刚兑的新常态下,价值投资者更应坚守原则,并掌握以下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