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维(Skyworth)是在香港联合交易所(股票代码:00751.HK)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创维数字,股票代码:000810.SZ)上市的中国知名家电与信息技术企业。对于几代中国人来说,“创维”这个名字几乎是电视机的代名词,它曾是中国客厅文化的绝对主角。然而,对于今天的价值投资者而言,创维早已不是一家单纯的电视机制造商。它更像一个生动的商业案例,展示了一家传统制造企业如何在一个竞争惨烈的“红海”市场中,努力寻找新的增长引擎,勇敢地开辟“第二曲线”。研究创维,我们不仅能看到中国制造业的转型缩影,更能学到如何评估一家处于变革中的公司的投资价值、风险与机遇。
要理解今天的创维,我们得先把时钟拨回到上世纪80年代末。创始人黄宏生在深圳创立了创维,最初的故事充满了那个时代特有的草莽英雄气息。从代理电子元器件起家,到生产电视遥控器,再到决定放手一搏,杀入当时由长虹、康佳、TCL“三国争霸”的彩电市场,创维的早期发展史就是一部典型的中国民营企业奋斗史。 它曾面临技术封锁,也曾遭遇致命的财务危机,但凭借着对市场的敏锐嗅觉和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创维硬是在巨头林立的家电行业杀出了一条血路。进入21世纪,创维凭借在CRT电视时代的成本控制和渠道优势,以及在平板电视转型期的果断跟进,一度登上了中国电视市场销量冠军的宝座。 然而,正如所有传统制造业公司都会面临的挑战一样,辉煌之后是瓶颈。随着互联网品牌的崛起,如小米等“野蛮人”用全新的商业模式和极具竞争力的价格冲击着传统电视厂商的阵地。电视机本身也从一个家庭娱乐中心,逐渐被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分流了注意力。行业的毛利率越来越薄,价格战此起彼伏,创维这位昔日的“王者”,发现自己陷入了一场看不到尽头的消耗战。这正是价值投资者需要警惕的时刻:一家公司即便拥有辉煌的过去和强大的品牌,如果身处的行业正在衰退,或者其自身的护城河正在被侵蚀,那么它的未来就充满了不确定性。
面对困境,企业只有两条路:要么在“红海”中慢慢沉沦,要么寻找新的大陆。创维选择了后者。它开始了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试图在传统家电业务之外,找到能够驱动公司未来增长的第二增长曲线。
在分析创维的转型之前,我们必须先正确看待它的“老本行”——电视业务。对于创维而言,电视业务的角色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创维最大胆、也最受资本市场关注的转型,无疑是进军新能源领域,特别是分布式光伏业务。这看起来是一次巨大的跨界,一家“卖电视的”怎么跑去“屋顶上搞光伏”了? 这背后是深思熟虑的商业逻辑。创维选择的切入点是户用光伏,即为农村和城镇家庭的屋顶安装光伏电站。这套商业模式的巧妙之处在于:
当然,机遇背后永远是风险。光伏行业本身也是一个竞争激烈、且高度依赖政策的行业。当越来越多的玩家涌入这条赛道,价格战和同质化竞争在所难免。此外,其金融租赁模式也对公司的风险控制和资金管理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投资者在为这个“星辰大海”的故事感到兴奋时,也必须冷静审视其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和潜在的财务风险。
除了光伏,创维还在布局智能系统技术(如汽车中控屏、智慧城市解决方案)、白电(冰箱、洗衣机)、智能穿戴等多个领域。这些业务目前体量尚小,但它们代表了创维对未来的更多想象力。它们是构成创维“智能化、国际化、精细化”战略的拼图。对于投资者而言,需要持续跟踪这些新业务的发展,看它们能否从“播下的种子”成长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了解了创维的业务布局后,我们可以像一位严谨的医生一样,用价值投资的标尺为它做一次全面的“体检”。
沃伦·巴菲特曾说,他寻找的是拥有宽阔且持久“护城河”的伟大企业。那么,创维的护城河在哪里?
财务报表是企业的“体检报告”,里面藏着经营的真相。对于创维这样的转型期公司,我们需要特别关注以下几点:
对创维进行估值是一件非常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事,因为它兼具了两种截然不同类型的股票特征。
因此,简单地用一个整体的市盈率来评估创维可能会产生误导。更合理的方法或许是采用分部估值法 (Sum-of-the-Parts Valuation):即将家电业务和新能源业务拆分开来,分别用适合它们各自特点的方法进行估值,最后再加总。这种方法虽然复杂,但更能反映一个多元化、转型期公司的真实价值。
创维的故事,为我们普通投资者提供了几点宝贵的启示:
(免责声明:本词条内容仅为投资知识科普,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