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等商品(Inferior Good)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指那些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需求量反而会下降的商品。请注意,这里的“劣等”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质量低劣”或“假冒伪劣”完全是两码事。它并非对商品质量的评判,而是一个纯粹中性的、描述商品需求量与消费者收入变化关系的经济学词汇。当人们变得更富有时,会倾向于用更好、更贵的商品来替代它们,从而导致其需求下降。
想象一下你的日常选择:刚毕业时,收入不高,你可能会经常吃速食面,挤公交车上班。但随着升职加薪,你的选择可能会变成去餐厅吃意大利面,或者自己开车、打车上班。在这个场景中,速食面和公交服务就扮演了劣等商品的角色。 它们的“劣”仅仅体现在,当你有更多选择(即收入增加)时,你便不再那么需要它们了。经济学根据需求与收入的关系,将商品分为两类:
在劣等商品中,还有一个极其罕见的“极端分子”——吉芬商品(Giffen Good)。这是一种需求量与价格成正比的特殊劣等商品。也就是说,价格越高,人们买得越多。这听起来完全违反直觉,但在历史上特定的极端贫困环境下(如19世纪爱尔兰的土豆饥荒),土豆就曾被认为是吉芬商品。因为土豆价格上涨后,穷人买不起更昂贵的肉类,只能被迫购买更多的土豆来填饱肚子。在现代投资中,几乎不可能遇到严格意义上的吉芬商品,了解它主要是为了更好地理解需求理论的边界。
在经济衰退或下行周期中,人们的平均收入水平下降或增长停滞,消费行为会趋于保守。这时,物美价廉的劣等商品往往会迎来需求的春天。
一些销售劣等商品的公司,其股票在经济衰退期可能因业绩坚挺而显得估值便宜。然而,这很可能是一个甜蜜的价值陷阱。
聪明的投资者会动态地看待问题。一家公司今天的产品可能是劣等商品,但它是否有可能通过创新和品牌升级,将产品转变为正常商品,从而抓住消费升级的大趋势?
作为一名理性的价值投资者,我们可以从“劣等商品”这个概念中获得以下几点实用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