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量因子 (Momentum Factor) 是因子投资中一个非常著名的概念。它指的是一种在金融市场中被广泛观察到的现象:在过去一段时间(通常是3到12个月)表现优异的股票,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通常是未来几个月)很可能继续保持其“强者恒强”的势头;反之,过去表现差劲的股票,未来也可能继续“弱者恒弱”。简单来说,动量因子就是一种基于“追涨杀跌”逻辑的投资策略,它相信价格趋势会持续一段时间,而不是立刻反转。这与“低买高卖”的传统智慧似乎有些背道而驰,也对有效市场假说提出了挑战,但大量的学术研究和市场实践都证实了其在特定时间窗口内的存在。
动量因子的核心逻辑非常直白:买入赢家,卖出输家。 想象一下赛场上的“手感火热”(Hot Hand)的篮球运动员,他连续命中后,下一球的命中率似乎也更高。动量投资就像是把赌注押在这位手感火热的球员身上。策略的执行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为什么市场上会存在“强者恒强”的现象呢?行为金融学 (Behavioral Finance) 为我们提供了两个有趣的解释。
当一家公司发布了超预期的好消息时(比如盈利大增、技术突破),投资者可能不会立刻将所有利好完全反映到股价中。一部分人会先买入,股价开始上涨,但另一部分人可能需要更多时间来消化和确认这个消息。这种初始反应不足(Underreaction)导致了价格在消息公布后会延续一段时间的上涨趋势,从而形成了动量。
当一只股票开始上涨并形成趋势后,会吸引越来越多的跟风者。许多投资者并非基于对公司基本面的深入分析,而仅仅是因为“它在涨”。这种“羊群效应”(Herding Effect)会进一步推高股价,有时甚至会使其价格远超其内在价值,形成泡沫。这种追逐趋势的行为本身,就为动量效应提供了燃料。
对于我们这本以价值投资为核心理念的辞典来说,动量因子像一个有趣的“异类”。价值投资的精髓是“人弃我取”,在市场恐慌时买入被低估的好公司;而动量投资则是“人取我取”,追逐市场上最热门的股票。它们看似是一对水火不容的“欢喜冤家”。 然而,聪明的价值投资者并不会完全排斥动量,而是会把它当作一个有用的辅助工具。
动量因子为我们揭示了市场非完全理性的一面,它既是机会也是风险。对于普通投资者,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总而言之,动量因子就像一股浪潮。懂得冲浪的价值投资者,可以借助它的力量,更快、更稳地到达目的地;而盲目投身其中的人,则很可能被巨浪拍在沙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