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量投资 (Momentum Investing),通常被戏称为“追涨杀跌”的专业版,是一种相信“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投资策略。它的核心思想非常直白:买入那些近期价格表现强劲的资产(如股票),同时卖出或做空那些近期表现疲软的资产。与价值投资者在市场冷落时“低买高卖”的寻宝思路不同,动量投资者更像是精明的冲浪者,他们不试图预测浪潮的起点,而是努力识别并驾驭已经形成的浪潮,希望能乘着趋势的东风,实现“高买,更高卖”。这种策略的背后,并非纯粹的投机冲动,而是有其深刻的行为金融学和市场效率理论作为支撑,它假设市场的价格并不会瞬间反映所有信息,而是会形成一段时间的持续趋势。
动量效应的存在,让许多信奉“有效市场假说”的学者感到困惑,但它在现实世界中却反复得到验证。其背后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人性的弱点和信息的传播方式。
人类并非完全理性的“经济人”,我们的投资决策常常受到情绪和认知偏差的影响,这些偏差共同催生了价格动量。
一条重要的公司信息(无论是好是坏)并不会像光速一样瞬间传达到市场的每个角落并被完全消化。分析师、机构投资者和散户接收和解读信息的速度不同,这种信息传递的“时差”为趋势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动量投资看似简单,但在实践中需要严谨的纪律和明确的规则来约束,否则很容易变成毫无章法的追高。
最常见的动量筛选方法是考察资产在过去一段时间的价格回报率。
相对强度 (Relative Strength, RS)是衡量动量的一个核心指标。它并非指我们常在技术分析图上看到的RSI指标,而是指一只股票的价格表现与其基准(如大盘指数或行业指数)的比较。 如果一只股票在牛市中涨得比大盘多,在熊市中跌得比大盘少,那么它就具有很强的相对强度。只看绝对价格上涨的股票可能会有“水涨船高”的假象,而具有相对强度的股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领头羊”。
作为一本以价值投资为核心的辞典,我们必须审慎地看待动量投资。它与价值投资的哲学基础截然相反,一个关注“趋势”,一个关注“价值”。那么,价值投资者能否从动量策略中获得任何启示呢?
纯粹的动量投资对价值投资者来说是危险的游戏。
聪明的价值投资者并非完全排斥动量,而是可以将其降级为辅助工具,用以优化投资的时机。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你通过深入的基本面分析,找到了几家被市场低估的优质公司。但问题是,你不知道市场何时才会“醒悟”过来,纠正这个错误定价。这时,动量可以成为你的“信号灯”。 你可以将这些符合价值标准的股票放入一个观察池,然后等待它们出现积极的价格动量信号(例如,股价突破关键均线,或相对强度由负转正)时再介入。这种“价值为体,动量为用”的结合,既能确保你买的是“好公司”和“好价格”,又能提高资金的效率,避免在一个被低估但无人问津的股票上耗费过多的时间成本。这或许是沃伦·巴菲特所说的“以合理的价格买入优秀的公司”的一种量化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