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互惠银行 (Washington Mutual, Inc., 简称WaMu) 曾是美国最大的储蓄贷款协会 (Savings and Loan Association),也是2008年次贷危机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中最著名的“受害者”之一。它的倒闭是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银行破产案,就像一艘金融史上的泰坦尼克号,其沉没过程为投资者提供了无数宝贵而惨痛的教训。WaMu的故事并非一个简单的破产案例,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不受约束的增长、被扭曲的激励机制以及被集体忽视的风险,对于信奉价值投资者 (Value Investor) 来说,这是一个比任何教科书都更为生动的风险管理课程。它的兴衰史完美诠释了当一家金融机构偏离其核心审慎原则,盲目追求规模时,会引发何等灾难性的后果。最终,它被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FDIC) 接管,其核心银行业务以极低的价格出售给了摩根大通 (JPMorgan Chase & Co.)。
华盛顿互惠银行的百年历史,本身就是一部从稳健到疯狂,再到毁灭的戏剧。它的故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稳健的社区银行、失控的增长机器、以及最终的轰然倒塌。
WaMu成立于1889年,最初是一家服务于本地社区的互助储蓄银行。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它一直保持着稳健、保守的经营风格,是许多美国家庭信赖的金融伙伴。然而,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尤其是在CEO凯瑞·基林格 (Kerry Killinger) 的领导下,WaMu的战略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通过一系列激进的并购,WaMu迅速膨胀。它不再满足于做一家传统的储蓄机构,而是立志成为全美领先的零售银行和抵押贷款提供商。它的口号“The Power of Yes!”(“是”的力量!)以及“Whoo hoo!”的广告语传遍全美,这些口号精准地捕捉了其业务模式的精髓:极力降低贷款门槛,向尽可能多的人发放贷款。 这种策略在房地产市场高歌猛进的时代背景下,让WaMu的资产规模和利润如火箭般蹿升,其股价也一度成为华尔街的宠儿。在巅峰时期,WaMu已经从一个区域性的小角色,变身为一个拥有超过3000亿美元资产的金融巨无霸。
WaMu惊人的增长并非源于卓越的风险管理或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而是建立在两颗定时炸弹之上:极度宽松的贷款标准和金融衍生品的滥用。
WaMu是可选择支付方式可调利率抵押贷款 (Option ARM) 最大的提供商之一。这是一种极具诱惑力但又极其危险的贷款产品。它允许借款人在初期选择多种还款方式,包括一种仅支付极低利息(甚至低于实际应付利息)的“最低还款额”。 这听起来很美妙,但魔鬼隐藏在细节中。当借款人选择最低还款额时,未支付的利息就会被加到贷款本金中,导致总债务不断增加。这种现象被称为负摊销 (Negative Amortization)。借款人的债务就像一个在下坡路上越滚越大的雪球,一旦房价停止上涨或者初始的低利率优惠期结束,他们的还款压力会骤然飙升,违约风险也随之激增。WaMu之所以热衷于推广这种产品,是因为它能在账面上创造出漂亮的短期利润,但实际上却是在其资产负知债表中埋下了无数地雷。
面对堆积如山的次级抵押贷款 (Subprime Mortgage),WaMu和当时华尔街的许多金融机构一样,玩起了“击鼓传花”的游戏。它们通过资产证券化 (Securitization) 的方式,将这些高风险的贷款打包成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MBS) ,再经过信用评级机构 (Credit Rating Agency) 的“包装”和“认证”(通常给予了过高的信用评级),出售给全球的投资者。 这个过程看似完美地将风险转移了出去,让WaMu可以不断发放新的贷款,赚取手续费,而无需承担长期的违约风险。然而,这种模式有两个致命缺陷:
2007年,美国房地产泡沫开始破裂,房价下跌,次级抵押贷款的违约率急剧攀升。WaMu资产负债表中的“地雷”被逐一引爆。其持有的巨额高风险抵押贷款和相关证券价值暴跌,导致公司出现巨额亏损。 投资者的信心开始崩溃。与传统影视剧中人们在银行门口排长队的银行挤兑 (Bank Run) 不同,WaMu经历的是一场21世纪的“无声挤兑”。在2008年9月,短短10天内,储户通过电子转账等方式从WaMu提走了超过167亿美元的存款。监管机构意识到,WaMu已经无力回天。 2008年9月25日,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宣布接管华盛顿互惠银行,并迅速将其核心银行业务以19亿美元的价格“贱卖”给摩根大通。股东的投资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至此,这个曾经的巨无霸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华盛顿互惠银行的案例,是每一位价值投资者都应该深入研究的经典反面教材。它用自己的覆灭,为我们揭示了几个至关重要的投资原则。
WaMu的故事是对“增长陷阱”最深刻的警示。投资者往往会被企业收入和利润的快速增长所吸引,但本杰明·格雷厄姆 (Benjamin Graham) 和沃伦·巴菲特 (Warren Buffett) 等投资大师一再告诫我们,必须审视增长的来源和质量。
巴菲特曾说,银行业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生意:以X的利率吸收存款,以Y的利率放出贷款,然后祈祷Y > X。但WaMu的案例告诉我们,这个简单的模型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复杂性,尤其是当金融“创新”介入时。
WaMu的管理层,尤其是CEO凯瑞·基林格,是当时华尔街的明星。他描绘的增长蓝图和乐观预测,曾让无数分析师和投资者为之倾倒。然而,事实证明,卓越的“故事家”并不等同于审慎的管理者。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资产负债表远比利润表重要。WaMu的利润表一度光鲜亮丽,但它的资产负债表早已是“千疮百孔”。
总而言之,华盛顿互惠银行是一个永远值得投资者铭记的案例。它以一种最极端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当贪婪战胜审慎、当复杂性掩盖了常识、当对增长的狂热追求替代了对风险的敬畏时,会发生什么。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WaMu的墓碑上镌刻着永恒的警示:在投资的世界里,活下来,远比跑得快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