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华盛顿邮报公司

华盛顿邮报公司 (The Washington Post Company)(后更名为格雷厄姆控股公司),是一家曾经声名显赫的美国多元化媒体集团,其业务版图横跨报纸、杂志、电视和教育等领域。它之所以在投资界被奉为圭臬,并非仅仅因为其旗舰报纸——《华盛顿邮报》的巨大影响力,更是因为它构成了一桩教科书级别的投资案例。上世纪70年代,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以极低的价格买入该公司股票,并长期持有,最终获得了超过百倍的惊人回报。这一投资不仅是巴菲特个人投资生涯的里程碑,也为全体价值投资者生动地诠释了何为“在无人问津的角落里发现价值连城的宝藏”。

巴菲特的“世纪之投”:一笔改变游戏规则的买卖

时间回到1973年,彼时的美国股市正笼罩在一片愁云惨雾之中。一场旷日持久的熊市让投资者信心尽失,市场情绪极度悲观。在这样的背景下,报业公司的股票更是“重灾区”,被投资者视为夕阳产业而弃之如敝履。华盛顿邮报公司的股价也从高点大幅滑落,整个公司的市值仅有8000万美元左右。 然而,在奥马哈的办公室里,巴菲特看到的却是一幅截然不同的景象。他没有被市场的恐慌情绪所左右,而是像一位侦探一样,仔细审视着这家公司的内在价值。他发现,市场给出的8000万美元标价简直是“荒谬可笑”的。为什么?因为仅仅是公司旗下的几家电视台,其价值就远超这个数字。巴菲特估算,这些电视台资产至少价值4亿美元。这意味着,市场不仅将公司最核心、最具影响力的资产——《华盛顿邮报》本身白送给了你,甚至还附赠了《新闻周刊》杂志和其他一些资产。 这正是价值投资的核心精髓:价格是你支付的,价值是你得到的。巴菲特清楚地看到,这家公司的内在价值至少是市场价格的5倍。这是一个巨大的安全边际,足以抵御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不确定性。于是,在1973年至1974年间,他果断出手,斥资约1060万美元,悄然买入了华盛顿邮报公司的大量股份。 这笔投资的后续发展,成为了投资史上的传奇。巴菲特不仅获得了董事会的席位,更与公司传奇的领导者凯瑟琳·格雷厄姆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随着时间的推移,华盛顿邮报公司的价值被市场重新认识,股价一飞冲天。巴菲特最初那1000多万美元的投资,在三十多年后,价值增长到了惊人的15亿美元以上,翻了超过140倍。这笔投资完美地展示了价值投资的强大威力:在别人恐惧时贪婪,买入被严重低估的伟大企业,然后耐心地等待价值的回归。

为什么是华盛顿邮报?价值投资者的寻宝图

巴菲特的成功并非偶然,华盛顿邮报公司在当时具备了一家理想投资标的几乎所有特质。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拆解这个案例,就像是拿到了一张价值投资的寻宝图,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识别未来的机会。

1. 难以撼动的护城河:特许经营权的魔力

巴菲特曾说,他寻找的是那种拥有宽阔且持久的“经济护城河”的企业。华盛顿邮报公司正是这样的典范。在那个没有互联网的时代,一个大城市的主流报纸几乎是一种天然的垄断生意。

这种由市场地位、品牌和网络效应共同构筑的护城河,使得公司能够持续不断地产生丰厚的现金流,而且竞争对手极难复制。对于投资者来说,寻找拥有类似“特许经营权”特征的公司,是通往长期成功的关键一步。你需要问自己:这家公司有什么是竞争对手无法轻易做到的?

2. 看不见的资产:被市场低估的真实价值

1973年的市场先生,只看到了报业面临的挑战和公司短期利润的波动,却完全忽视了公司资产负债表上那些闪闪发光的“珠宝”。巴菲特的过人之处在于,他采取了“分拆估值”的视角。 他并没有将华盛顿邮报公司看作一个整体,而是将其拆分成几个部分来独立评估:

  1. 旗舰报纸《华盛顿邮报》本身,一个具有强大护城河的盈利机器。
  2. 电视台资产:几家位于主要城市的电视台,是极其珍贵且盈利能力极强的牌照资产。
  3. 其他资产:包括《新闻周刊》杂志、造纸厂和一些不动产。

通过这种方式,他发现仅电视台的价值就超过了公司总市值。这意味着,他用买入电视台的价格,免费得到了美国最重要的一份报纸。这种“ сумма частей больше целого”(俄语,意为“总和大于部分之和”)的情况,是价值投资者梦寐以求的机会。 给我们的启示是:不要只看市盈率,要学会看懂一家公司的全部家当。 有时候,一家公司的真正价值隐藏在那些不那么显眼,但却极其宝贵的资产之中。

3. 卓越的管理层:与凯瑟琳·格雷厄姆的相遇

巴菲特一直强调,他只愿意与他喜欢、信任和敬佩的人合作。华盛顿邮报公司的掌舵人凯瑟琳·格雷厄姆,无疑是这样一位杰出的管理者。 “凯·格雷厄姆”是一位充满勇气和智慧的女性。在她的领导下,《华盛顿邮报》不畏强权,先后主导了关于五角大楼文件水门事件的报道,后者最终导致了尼克松总统的辞职。这不仅为报纸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也展现了管理层将公共利益和新闻操守置于商业利益之上的决心。 更重要的是,格雷厄姆家族在经营上既有长远眼光,又善待股东。他们不追求短期的虚华指标,而是专注于提升企业的长期内在价值。这种诚实、理性且具备主人翁精神的管理层,是确保投资安全、实现长期回报的基石。巴菲特的投资,本质上是投资于这家伟大的企业,更是投资于格雷厄姆夫人这样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 因此,当评估一家公司时,我们不仅要分析财报,更要“分析”管理层。他们是否诚实?他们的决策是否理性?他们是否把股东的利益放在心上?

4. 诱人的价格:在悲观情绪中捡拾黄金

再好的公司,如果买入价格过高,也可能变成一笔糟糕的投资。华盛顿邮报公司的案例,完美诠释了价值投资的另一位先驱、巴菲特的老师——本杰明·格雷厄姆所提出的“市场先生”理论。 “市场先生”是一个情绪化的伙伴,他每天都会给你一个报价,有时兴高采烈,报价高得离谱;有时又极度沮丧,愿意以极低的价格把自己的股份卖给你。1973年的“市场先生”正处于深度抑郁中,他愿意以8000万美元的价格,卖出一家巴菲特认为至少值4亿美元的公司。 巴菲特所做的,就是利用了市场先生的非理性,以大约2折的价格买入了这家公司的股票。这个巨大的折扣,就是他的安全边际。这意味着即便未来公司经营出现一些问题,或者他的估值过于乐观,这笔投资亏损的风险也极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投资的风险,很大程度上并不来自于企业本身,而来自于你买入它的价格。 学会利用市场的悲观情绪,是每一位价值投资者必备的素质。

普通投资者的启示:从“邮报”案例中学到什么?

华盛顿邮报公司的投资传奇虽然难以复制,但其中蕴含的投资智慧却是永恒的,值得每一位普通投资者学习和借鉴。

总而言之,华盛顿邮报公司的案例就像一座灯塔,为价值投资者指明了方向:寻找具有强大护城河、被市场先生错误定价的优秀企业,与诚实能干的管理层同行,然后用耐心静待花开。 这条路或许不那么激动人心,但它通往的是投资的真正圣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