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原保费收入

原保费收入 (Direct Written Premium) 这是指保险公司(Insurance Company)直接从投保人那里为它自己承保的保险合同收取的全部保费,是衡量一家保险公司业务规模和市场拓展能力最直接、最原始的指标。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家面包店的总销售额,即所有卖出去的面包标价的总和,还没有扣除任何成本或分给合作伙伴的钱。这个数字反映了市场对这家保险公司产品的需求有多大,以及它在销售方面做得有多好。看一家保险公司的原保费收入,就像看一家公司的“营业总收入”,是分析其基本面的第一步。不过,这只是故事的开始,因为它并没有告诉我们这家公司赚不赚钱。

读懂原保费收入:保险公司的“总营业额”

对于投资者来说,原保费收入是一个非常直观的指标。它就像一家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直接反映了公司的业务量和市场地位。

但是,聪明的投资者不会只看这个数字。就像一家餐厅,流水很高但可能是在亏本赚吆喝。高增长的原保费收入如果伴随着极高的成本,那可能就是“虚胖”。

原保费收入 vs. 其他保费指标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保险公司的经营状况,我们需要将原保费收入与其他几个关键的保费指标进行比较。

原保费收入 vs. [[已赚保费]] (Earned Premium)

想象一下你订阅了一整年的杂志,并在年初一次性付清了全款。这笔全款就是杂志社的“原保费收入”。但对于杂志社来说,它不能在1月份就把这笔钱全部算作自己的收入,因为它需要在未来12个月里每月为你提供一本杂志。只有当它寄出1月号杂志后,它才真正“赚到”了1/12的订阅费。

对于投资者而言,已赚保费是计算保险公司承保利润的核心基础,比原保费收入更能反映真实的盈利状况。

原保费收入 vs. [[分出保费]] (Ceded Premium)

保险公司也需要买保险来分担自己的风险,这个过程叫做再保险。比如,一家保险公司承保了一座价值100亿的核电站,万一出事,它自己可能赔不起。于是,它会把这个保单的一部分“分包”给其他保险公司(即再保险公司),并付给它们一部分保费。

一个审慎的投资者会关注分出保费占原保费收入的比例。如果比例过高,可能意味着公司自身的资本实力不足,或者承保的业务风险太高。

价值投资者的视角:如何运用原保费收入

价值投资者,尤其是像沃伦·巴菲特那样偏爱保险股的投资者,会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审视原保费收入。

增长的质量比速度更重要

高速增长的原保费收入固然亮眼,但其背后的“质量”更为关键。如果增长是通过放松核保标准、盲目降价竞争换来的,那么短期增长的背后可能隐藏着未来巨额赔付的风险。 关键是结合综合成本率来看。 综合成本率(赔付支出和费用之和 / 已赚保费)是衡量保险公司承保业务是否盈利的核心指标。如果一家公司原保费收入增长的同时,综合成本率能保持在100%以下并维持稳定甚至下降,这才是高质量的、令人信服的增长

市场份额的“护城河”意义

持续增长的原保费收入和稳固的市场份额,可以是一家公司拥有经济护城河的信号。这可能源于:

当然,护城河的最终检验标准仍然是长期的盈利能力

洞察[[浮存金]]的源泉

这也许是价值投资者最看重的一点。原保费收入是浮存金 (Float) 的主要来源。浮存金是指保险公司在收到保费和支付赔款之间,可以暂时持有并用于投资的资金。这笔钱本质上是别人的,但保险公司可以在赔付发生前用它来“生钱”。 一个稳定且不断增长的原保费收入,意味着源源不断的低成本、甚至无成本的资金(即浮存金)流入。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正是利用旗下保险公司产生的巨额浮存金进行投资,才取得了传奇般的成功。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原保费收入的增长,直接关系到保险公司未来可用于投资的“弹药”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