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原始权益人

原始权益人(Originator),又称“发起机构”。 设想一位果农,他种了一大片果园,未来十年都会硕果累累。但他不想等上十年慢慢卖水果收钱,而是希望现在就拿到一大笔现金。于是,他把未来十年果园的收成果实打包成一份“水果权益凭证”,卖给了一家专门收购这类权益的公司,提前把未来的收入变现了。在这个故事里,这位果农就是“原始权益人”。在金融世界里,原始权益人就是那些最初拥有某项资产(比如债权、租金收益权等),并通过资产证券化(Securitization)流程,将其打包出售以提前获取资金的机构。他们是整个证券化链条的起点,是资产的“生产者”和“第一手卖家”。

谁是原始权益人

在现实世界中,任何拥有能产生稳定现金流(Cash Flow)资产的机构,都可以成为原始权益人。他们就像是各行各业的“果农”,兜里揣着各种能下金蛋的“鸡”。

原始权益人为什么要这么做

将自己辛辛苦苦积累的优质资产卖出去,原始权益人图的是什么呢?这背后有几个非常现实的商业动机:

  1. 盘活资产,快速回血: 这是最核心的目的。一笔30年期的房贷,要等30年才能收回本息。通过资产证券化,原始权益人可以立即获得大量现金,大大提高了资金的流动性和使用效率。这就像把“固定资产”变成了“活钱”。
  2. 转移风险,轻装上阵: 贷款总有收不回来的风险,也就是信用风险(Credit Risk)。将这些资产卖给特殊目的载体(Special Purpose Vehicle, SPV)后,相应的风险也随之转移给了最终购买这些证券的投资者。原始权益人卸下了风险包袱,可以更轻松地开展新业务。
  3. 优化报表,美化容颜: 将资产从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上“移出去”(俗称“出表”),可以降低负债率,提升资产周转率等关键财务指标,让公司财报看起来更健康、更具吸引力。

投资者需要关注的“小九九”

作为价值投资者,当我们看到一款由特定原始权益人发起的金融产品时,不能只看它宣传的收益率,更要看清这位“发起人”的底细和动机。这其中最大的“坑”在于信息不对称。

核心风险:信息不对称与道德风险

原始权益人对自己打包的基础资产(Underlying Assets)质量了如指掌——哪些是优质客户的贷款,哪些可能存在逾期风险,他们心里一清二楚。而投资者则很难看清资产包的内部细节。 这种信息不对称很容易催生道德风险(Moral Hazard)。既然风险已经转嫁出去,原始权益人未来在审核新贷款时,可能就不那么严格了。“反正坏了也是投资者亏钱,我先把管理费赚到手再说。”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导火索——美国次贷危机,就是华尔街的金融机构作为原始权益人,将大量劣质的次级抵押贷款打包成光鲜的金融产品卖给全球投资者的经典案例。电影《大空头》(The Big Short)对此有生动的描绘。

如何“看穿”原始权益人

为了避免踩坑,投资者在做尽职调查(Due Diligence)时,需要像侦探一样,重点考察原始权益人的以下几点:

辞典小结

总而言之,原始权益人是资产证券化这桌“大餐”的厨师和食材供应商。 一位聪明的食客(投资者),在享用美食前,总会关心:厨师是谁(信誉如何)?他自己吃不吃这道菜(是否持有劣后级)?食材是从哪里来的(基础资产质量如何)? 弄清楚这几个问题,你就能在复杂的金融产品世界里,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本金,并找到真正有价值的投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