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参考点

参考点 (Reference Point) 在行为金融学中,参考点是人们在做决策时用来评估和比较结果的基准或标准。它就像我们心中暗自设定的一条“起跑线”,任何结果是好是坏,并非取决于其绝对值,而是取决于它在这条线的上方还是下方。在投资领域,投资者最常见的参考点就是股票买入成本。这一价格深刻地影响着投资者对盈亏的感知,从而主导其后续的买卖行为,是导致许多非理性决策的心理根源。理解参考点,就是理解自己投资“心魔”的第一步。

参考点:我们心中的那杆秤

想象一下,你和同事的月薪都是2万元。突然有一天,老板宣布给你加薪到2.2万元,而给你的同事降薪到1.8万元。从绝对收入看,你只比同事高了4千元。但从心理感受上,你的快乐程度可能远远超过4千元所能代表的价值,因为你获得了“收益”;而你同事的痛苦程度,也可能远远超过他损失的2千元。 这里的2万元,就是你们各自的参考点。我们的幸福感和痛苦感,往往不来自现状本身,而是来自现状与参考点的比较。 在投资中,这个道理同样适用:

参考点陷阱:投资路上的“心魔”

以买入价为参考点,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它会催生两种常见的投资行为偏差,让投资者付出昂贵的代价。

“回本就卖”的执念

这是处置效应 (Disposition Effect) 的典型表现。

锚定最初的“高价”

这是锚定效应 (Anchoring Effect) 的一种体现。

如何校准我们的“参考点”?

作为一名理性的价值投资者,我们需要刻意练习,摆脱与生俱来的人性弱点,重新校准我们心中的那杆秤。

  1. 用“内在价值”替代“买入成本”。 你的新参考点,应该是你对这家公司内在价值的估算。决策的依据不再是“我买成多少钱?”,而是“它现在值多少钱?目前的价格是高于还是远低于它的价值?”。当股价远超其内在价值时,即便你还在亏损,也应该考虑卖出;当股价远低于其内在价值时,即便已经盈利,也应该继续持有甚至加仓。
  2. 用“机会成本”作为决策标尺。 与其纠结于某只股票是否“回本”,不如问自己一个更重要的问题:“目前,继续持有这只股票,是我这笔资金最好的选择吗?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投资机会?” 这个思维会让你把注意力从沉没的过去转向充满可能性的未来,你的参考点就变成了机会成本
  3. 把“企业基本面”设为关注焦点。 定期审视你持有的公司,像一个企业主一样思考。关注它的盈利能力、护城河、成长前景是否发生了变化。当你的参考体系由价格波动转向商业价值时,那些由参考点带来的情绪干扰就会大大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