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经济学 (Classical Economics) 是现代经济学的奠基石,主要形成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它就像经济学世界的“牛顿定律”,首次系统地阐述了市场经济的运行法则。其核心观点认为,市场是一个能够自我调节的精妙系统,在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驱动下,一只“看不见的手”会自动引导社会资源实现最优配置,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财富增长。这一学派的鼻祖是伟大的亚当·斯密 (Adam Smith),他的《国富论》堪称开山之作。
想象一个熙熙攘攘的集市,面包师傅烤面包、鞋匠做鞋子,他们努力工作并非出于对他人的关爱,而是为了赚钱养家。然而,正是这种“自利心”的汇集,让整个集市变得井井有条、物资丰饶。这就是古典经济学的核心魅力——“看不见的手”理论。 古典经济学家们认为,政府应该尽量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扮演好“守夜人”的角色即可。只要有自由市场和充分竞争,价格机制就会像灵敏的指挥棒,引导资本和劳动力流向最需要它们的地方。亚当·斯密提出的劳动分工理论,进一步解释了生产效率如何通过专业化得到极大提升,这也是创造财富的关键。除了斯密,大卫·李嘉图 (David Ricardo) 等思想家也对比较优势、价值理论等做出了巨大贡献,共同构筑了古典经济学的宏伟大厦。
虽然古典经济学诞生于两百多年前,但其智慧之光却能穿越时空,与现代价值投资的理念产生深刻共鸣。
古典经济学相信市场的长期效率,但价值投资的鼻祖本杰明·格雷厄姆 (Benjamin Graham) 提醒我们,市场在短期内可能非常情绪化。他生动地将市场比作一位“市场先生 (Mr. Market)”。 这位先生每天都会给你一个报价,有时他兴高采烈,会用极高的价格买你的股票;有时他悲观沮丧,愿意以极低的价格把股票卖给你。古典经济学的“看不见的手”在长期是理性的,但短期内,它可能表现得像这位反复无常的“市场先生”。价值投资者的智慧就在于:不把市场先生当成指导,而是把他看作可以利用的仆人。当他报价过低时,就从他手中买入物超所值的资产;当他报价过高时,就把资产卖给他。
古典经济学追问的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他们将目光聚焦于土地、劳动、资本等真实的生产要素。财富来源于生产,而非投机。 这与价值投资的核心不谋而合。价值投资者购买股票,并非参与一场价格涨跌的赌博,而是购买了一家公司的部分所有权。他们关心的核心问题是这家公司的内在价值 (Intrinsic Value)——即企业在未来所能创造的全部现金流的折现值。这个价值根植于企业的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和长期竞争力,这正是古典经济学家眼中“真实财富”在现代商业社会的具体体现。价格会围绕价值波动,但长期来看,驱动股价上涨的根本力量,是企业自身的价值创造能力。
从古典经济学的智慧中,我们可以提炼出几条非常实用的投资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