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森重隆 (Shigetaka Komori),日本富士胶片控股株式会社(Fujifilm Holdings Corporation)前会长兼CEO。他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投资家,而是一位传奇的企业经营者。在投资界,古森重隆的名字之所以被反复提及,是因为他主导了商业史上最令人惊叹的转型案例之一:在数码浪潮席卷而来,主营业务胶卷“猝死”的绝境下,成功带领富士胶片“二次创业”,从一家濒临淘汰的胶片巨头,蜕变为一家在医疗健康、高性能材料、影像系统等多元领域 thriving 的科技公司。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古森重隆的战略、远见和执行力,是解读企业护城河、管理层能力和商业模式变迁的顶级教科书。
当你在药妆店看到艾诗缇(Astalift)系列的抗衰老护肤品,或者在医院接受先进的内窥镜检查时,你可能很难想象,这些产品的背后,是一家曾经以绿色包装的胶卷闻名于世的公司——富士胶片。而这一切戏剧性的转变,都源于古森重隆这位铁腕领导者。 古森重隆于1963年加入富士胶片,从一名普通的销售员做起,一步步晋升,在公司内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00年,当他被任命为社长(CEO)时,一场完美的风暴正在酝酿。数码相机的崛起如同一只无情的巨兽,正准备吞噬整个传统影像行业。胶卷的需求正以每年20%到30%的惊人速度断崖式下滑。所有人都知道,富士胶片的核心业务,那个曾经贡献了公司绝大部分利润和荣耀的胶卷帝国,时日无多了。 与富士胶片隔岸相望的百年巨头柯达 (Kodak),正是这场技术革命中最著名的牺牲品。尽管柯达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却因沉湎于胶卷业务的辉煌而犹豫不决,最终在2012年悲壮地申请破产保护。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富士胶片身上,看它是否会步柯达的后尘。而古森重隆,就是那个在悬崖边上,接过方向盘的人。
面对生死存亡的危机,古森重隆没有丝毫的犹豫和伤感。他清醒地认识到,哀悼过去毫无意义,唯有彻底的变革才能求得生存。他的应对策略可以概括为两步:先“刮骨疗毒”,保住性命;再“腾笼换鸟”,寻找新生。
想象一下,你是一家公司的CEO,公司的核心产品占据了超过一半的收入和利润,而这个市场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失。你的员工、工厂、分销渠道,整个组织都围绕着这个产品建立。这是何等的绝望?这就是古森重隆上任时面临的局面。 他后来在自己的著作《灵魂的经营》中回忆道:“当时我的感觉是,如果无所作为,富士胶片肯定会消失。”这种强烈的危机感,成为他后续一系列激进改革的底层驱动力。与柯达管理层对胶卷业务的“情感依赖”不同,古森重隆展现出了外科医生般的冷静和果决。
面对不断萎缩的业务,古森重隆打出了一套教科书式的组合拳。
在通过激进改革稳住阵脚后,古森重隆开始思考那个终极问题:富士胶片的未来在哪里?他的答案,隐藏在公司数十年积累的技术宝库之中。
古森重推行了一个名为“技术货架”的战略。他命令研发团队将公司拥有的所有核心技术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归类,并评估它们能否应用到胶片以外的其他领域。这个过程如同一次彻底的“家底大盘点”,结果令人震惊。他们发现,制造一张小小的胶片,竟然涉及了超过200种精细化学品和大量尖端技术。 这些看似“过时”的技术,成为了富士胶片重生的种子:
这个过程,就是价值投资者梦寐以求的“隐形资产”的显性化。富士胶片的真正护城河,并非胶片本身,而是其背后深不可测的化学技术平台。
明确了技术优势后,古森重隆采取了“内部研发 + 外部并购”双轮驱动的策略,加速向新领域扩张。
最终,富士胶片成功地从一家业务单一的影像公司,转型为一家横跨“医疗健康”(药品、医疗设备、化妆品)、“高性能材料”(显示材料、工业产品)和“影像”(数码相机、传统胶片)三大板块的多元化科技巨头。
古森重隆和富士胶片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商业传奇,更是价值投资者分析企业时可以反复咀嚼的鲜活案例。
财务报表展示的是企业的过去和现在,但无法完全揭示其未来。古森重隆的成功告诉我们,必须穿透产品和报表,去探寻企业的“基因”——那些真正难以被复制的核心技术、品牌、文化和组织能力。富士胶片的护城河是它的化学技术平台,而不是胶卷。投资时,不妨多问一个问题:如果这家公司的主要产品明天就消失了,它还剩下什么? 答案或许就指向了它最深的护城河。
柯达的失败,是典型的“能力陷阱”。它过去的成功(在胶卷上赚取高额利润)成为了阻碍其拥抱未来的最大障碍。而古森重隆则主动跳出陷阱,为富士胶片寻找并打造了全新的“第二增长曲线”。伟大的企业和领导者,都具备自我否定的勇气和远见,敢于在主营业务依然繁荣时就布局未来。投资者应当青睐那些展现出这种“长期主义”和自我革新精神的管理层。这是创新精神在企业管理中的最高体现。
沃伦·巴菲特曾说,他喜欢投资那些即便是“傻瓜”来经营也能赚钱的好生意。但在行业发生颠覆性变革的时刻,舵手的能力就变得至关重要。没有古森重隆,富士胶片的命运很可能和柯达一样。在分析处于转型期或困境中的企业时,对管理层的评估权重需要被提到最高。他们的视野、决心、资本配置能力以及执行力,直接决定了企业能否穿越周期,实现重生。
“转型”二字说起来容易,背后却需要持续、巨额的资金投入。富士胶片的“二次创业”之所以能够成功,一个关键前提就是古森重隆有效地从即将消亡的胶卷业务中汲取了宝贵的现金流。这提醒我们,在评估一家公司时,现金流的健康程度和产生能力是其战略灵活性的基石。一家能持续产生强劲现金流的公司,才有底气在逆境中投资未来,无论是进行研发还是实施并购。这与折现现金流 (DCF) 估值法的核心思想不谋而合,即企业的价值最终来源于其未来所能产生的现金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