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 (Heuristics) 这是个源自行为金融学的概念,听起来很学术,但其实你每天都在用。简单说,启发式就是我们大脑在做决策时走的“捷径”或依赖的“经验法则”。面对复杂问题,我们不会像计算机一样进行详尽的分析,而是凭直觉和经验快速给出一个八九不差的答案。这在日常生活中能帮我们节省大量时间和精力(比如,天阴了就带伞),但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投资世界里,这些“捷捷径”往往会把我们带入思维的“死胡同”,导致代价高昂的错误。理解启发式,就是学会识别自己大脑的“自动巡航”系统何时可能失灵。
想象一下开车上高速,你会打开自动巡航,让双脚得到片刻休息。启发式就是我们大脑的“自动巡航”模式。在信息爆炸、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投资者每天都要处理海量数据。如果每做一个决定都要进行全面的基本面分析,那大脑早就“过热宕机”了。因此,我们会不自觉地启用启发式来简化决策过程。 这个“自动巡航”系统在多数时候很高效,但它并非万无一失。它依赖于简化的模型,会系统性地忽略某些信息,从而导致认知偏差。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的研究表明,这些偏差并非偶然,而是系统性的、可预测的。对于投资者而言,认识不到这些思维捷径的存在,就像在风暴中开着自动巡航,极度危险。
在投资决策中,有几种特别常见的启发式陷阱,价值投资者必须时刻警惕:
这个陷阱指的是,我们更容易被那些生动、鲜活、容易回忆起来的信息所影响,并高估其发生概率。
我们倾向于根据“典型特征”或“刻板印象”来做判断,即通过A与B的相似度来判断A属于B的概率。
我们在做估算时,会不自觉地受到第一个接触到的信息(即“锚”)的巨大影响,后续的判断只是围绕这个“锚”进行微调,而且调整的幅度往往不够。
这是一种认为“我熟悉的就是更好的、更安全的”的心理倾向。
既然启发式是人性的一部分,我们无法彻底根除它,但可以建立一套系统来约束它。价值投资的精髓,很大程度上就是用理性和纪律来对抗这些天生的心理冲动。
最终,理解启发式,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自己。投资这场修行,不仅是与市场博弈,更是与人性弱点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