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Revenue from the Granting of State-owned Land Use Rights),更广为人知的别称是“土地财政”(Land Finance),是指各级政府,主要是地方政府,将国家所有的土地在一定年限内的使用权转让给土地使用者(比如房地产开发商),并一次性收取的全部价款。这笔钱不是普通的税收,而是地方政府“家底”里一笔极其重要的非税收入,是过去几十年中国城市化进程背后强大的资金引擎。把它想象成地方政府这位“包租公”一次性收收了几十年的“租金”,用来搞建设、谋发展,其规模和动向深刻影响着中国的经济、楼市乃至我们每个人的投资决策。

钱从哪儿来,又到哪儿去?

要理解土地财政,我们得先弄明白这个“财富循环”是怎么转起来的。

来源:地从“公家”出

在中国,城市土地归国家所有。地方政府通过“招、拍、挂”(即招标、拍卖、挂牌)等公开方式,将一块块土地的使用权“卖”出去。注意,这里卖的只是使用权,不是所有权,通常住宅用地是70年,商业用地是40年。 接盘的主要是各大房地产开发商。他们高价拿地,然后建造成商品房,再卖给我们普通购房者。所以,我们买房款里有相当一部分,最终会通过开发商流入地方政府的口袋,成为这笔“出让收入”。

去向:取之于“城”,用之于“城”

这笔巨额资金是地方政府“小金库”——政府性基金预算——的主要来源。它的用途非常广泛,可以说是城市发展的“启动资金”:

这个模式形成了一个循环:卖地搞基建 → 城市环境改善 → 土地升值 → 卖出更高的地价。

“土地财政”的双刃剑效应

“土地财政”就像一把双刃剑,它在快速推动城市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挑战。

正面:城市发展的“加速器”

在过去,地方政府财力有限,但发展任务繁重。土地财政提供了一条快速筹集资金的路径,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可以说,没有土地财政,我们今天看到的许多现代化城市和便利的公共设施可能不会这么快建成。

负面:潜在的风险与挑战

投资者的“透视镜”

作为一名价值投资者,理解土地财政能为你提供一个独特的“透视镜”,帮助你看清宏观经济和相关行业的底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