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投债,全称“城市建设投资债券”,其发行主体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Local Government Financing Vehicle,简称LGFV),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城投公司”。简单来说,它就像地方政府为了筹钱修路、建公园、盖地铁而派出的“融资先锋”——城投公司——向社会借钱时立下的“欠条”。这张“欠条”虽然不是地方政府直接签发的,但由于城投公司与地方政府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市场看作是带有政府隐性背书的“准市政债”,兼具了比国债高的收益和看似很低风险的双重魅力。
要理解城投债,我们得先讲个故事。假设一个城市想发展经济,需要修建一条新的地铁线,这可是个耗资巨大的工程。但根据我国的预算管理法,地方政府不能像公司一样随意借钱搞建设。那钱从哪儿来呢? 聪明的“城市管家”们想出了一个办法:成立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比如“XX市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这就是城投公司。然后,让这家公司出面,以公司的名义向公众发行债券来筹集资金,这些债券就是城投债。 所以,城投债的诞生,本质上是地方政府在现有法规框架下,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开辟的一条融资通道。它巧妙地将政府项目转化为了一个企业行为,从而可以进入资本市场借钱。
在过去,投资城投债就像买了一份有“大家长”担保的理财产品。虽然法律上说,公司债务和政府无关,但市场上普遍存在一种心照不宣的“信仰”,那就是所谓的刚性兑付。
这种模式下,城投债几乎没出现过实质性的违约,因此被誉为固定收益市场中的“避风港”。
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任何投资决策都应基于深入的分析,而非盲目的“信仰”。如今,城投债的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过去的“金科玉律”正在被打破。
中央政府正致力于打破“刚性兑付”,让市场回归理性,政策导向是“谁家的孩子谁抱走”。这意味着,城投公司的经营好坏和偿债能力,需要自己负责。因此,价值投资者在考察城投债时,必须从“看爹”的时代,转向“既看爹,也看娃”的时代。
分析城投债发行人所在的地区经济状况。一个地区的财政收入、GDP增速、债务负担率等,就像是“父亲”的家底。家底厚实的地区,即使“儿子”遇到困难,扶一把的能力和意愿也更强。反之,如果一个地区本身就债台高筑,经济萎靡,那么其对城投公司的支持能力就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分析城投公司自身的“造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