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存续期 (Fund Term),也常被称为基金期限,指的是一只基金从正式成立开始运作到终止清算的预设生命周期。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份投资产品的“保质期”或“合同期”。在基金成立之初,这个期限就在基金合同中明确约定。对于有固定存续期的基金,比如大部分私募基金,合同会写明一个固定的年限(如“5+2”年);而对于我们日常接触最多的公募基金中的开放式基金,其存续期通常是不固定的,理论上可以“长命百岁”,只要不触发合同中约定的清盘条件,就可以一直运作下去。
理解基金存续期,就像看食品包装上的保质期一样重要,它直接关系到你的资金安排和投资策略。
基金的类型不同,其“寿命”设定也截然不同。
封闭式基金和私募基金通常都有一个明确的、有限的存续期。例如,一只典型的私募股权基金存续期可能是“7+2”年,意思是:
这种“有始有终”的设计是为了保证资金的稳定性。因为它们投资的往往是流动性较差的资产(如未上市公司股权),需要一个不受投资者频繁申购赎回干扰的稳定环境,让投资策略能够从容地执行和退出。
我们最常接触的开放式基金,其存续期在设计上是不固定的,或者说是永续的。 只要基金的资产规模没有低于合同规定的最低限额(比如5000万人民币),或者没有发生其他需要清盘的极端情况(如持有人大会投票决定终止),它就可以一直运作下去。这种模式的灵活性在于,投资者可以根据基金的净值随时申购或赎回,基金的规模也随之动态变化。
对于有固定存续期的基金,当“生命终点”来临时,通常会面临以下几种情况:
作为一名聪明的投资者,你可以从基金存续期中获得以下几点实用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