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金融峰会 (The Bund Finance Summit) 外滩金融峰会,是一个在上海举办的年度性、国际化、高层次的金融对话平台。它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CF40) 联合相关机构主办,通常在每年秋季于上海外滩召开。峰会的宗旨是为全球的政界、商界、学界领袖提供一个开放的交流空间,共同探讨当下全球经济与金融领域的重大议题。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外滩金融峰会不只是一场“高大上”的会议,更是一个观察宏观政策风向、捕捉产业发展脉络、理解全球资本流动逻辑的绝佳窗口。通过解读峰会上传递出的信息,投资者可以更好地校准自己的投资罗盘。
每一场影响深远的盛会,都有其独特的时代烙印和使命。外滩金融峰会的诞生,正值中国金融业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关键时期,其定位也从一开始就显得与众不同。
与许多由政府主导的会议不同,外滩金融峰会从创立之初就带有鲜明的“非官方”色彩。其主办方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本身就是一个非官方、非营利性的金融专业智库,汇聚了中国顶尖的金融学者和政策制定者。这种背景赋予了峰会更大的言论空间和议题灵活性,使其能够更敏锐地触及市场的真实痛点和前沿话题。
许多媒体和观察家都喜欢将外滩金融峰会与瑞士的达沃斯论坛(世界经济论坛年会)相提并论,称其为“东方达沃斯”。这种类比并非空穴来风。二者在形式上都表现为精英汇聚、思想碰撞的平台,但在内核上,外滩金融峰会更聚焦于金融领域,致力于在东西方之间,以及在监管者与市场参与者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对于中国而言,它承载着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增强中国在全球金融治理体系中话语权的战略意图。
一部峰会的历史,就是一部浓缩的经济金融变迁史。回顾历届外滩金融峰会的议题和焦点,就像阅读一部预示未来的经济天气预报。
首届外滩金融峰会于2019年10月举行,主题是“新起点、新使命、新愿景——全球经济金融的机遇与挑战”。当时,全球正被贸易保护主义的阴云笼罩。在这样的背景下,峰会传递出的核心信息是中国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扩大金融开放。这对于当时的投资者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信号,它预示着外资进入中国资本市场的渠道将更加通畅,A股和中国债券市场在全球资产配置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
2020年的第二届峰会,无疑是迄今为止最富戏剧性、也最引人深思的一届。彼时,全球仍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艰难前行,而蚂蚁集团正准备进行一场史无前例的IPO。 峰会上,马云先生发表了一场震惊四座的演讲。他直言不讳地批评了传统的金融监管体系,认为巴塞尔协议是“一个老年人俱乐部”,并指出中国的一些大银行仍停留在“当铺思想”。这场演讲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滔天巨浪。 几天后,蚂蚁集团的IPO被紧急叫停。随之而来的是针对整个金融科技行业的强监管浪潮。 对价值投资者的启示: 这件事为所有投资者上了一堂生动的风险教育课。它告诉我们:
经历了2020年的风波后,峰会的议题变得更加聚焦于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金融风险。“绿色金融”和“数字化转型”成为了近几届峰会当之无愧的“C位”主角。
这些议题的变化,清晰地为投资者勾勒出了一张未来数年乃至数十年的产业投资地图。
外滩金融峰会信息量巨大,观点纷呈。作为一个信奉价值投资理念的投资者,我们不能像追星一样只看热闹,而应该学会像侦探一样寻找线索。以下是一份为你准备的“听会”指南。
不同身份的嘉宾,其发言的“含金量”和解读方式也不同。
峰会讨论的都是宏大叙事,而价值投资需要落实到具体的公司。你需要做的,是将宏大叙事翻译成投资语言。 举个例子: 当峰会反复强调“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与安全”时,一个价值投资者的思考链条应该是这样的:
通过这样层层递进的分析,你就能将峰会上的一个概念,转化为一个可执行的投资研究清单。
投资大师本杰明·格雷厄姆曾告诫我们,投资的本质是管理风险,而非预测未来。峰会上的言论,无论多么乐观或悲观,都只是一种观点或一种意图,不等于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