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大众辉腾

大众辉腾 (Volkswagen Phaeton),是德国大众汽车集团在2002年至2016年间生产的一款顶级豪华轿车。在投资领域,它早已超越了一款汽车的范畴,成为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商业案例和投资寓言。它象征着一种典型的困境:一个在技术和品质上做到极致的优秀产品,却因错误的战略定位和品牌错配,最终导致了商业上的巨大失败。 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大众辉腾”这个词条并非关于汽车鉴赏,而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企业经营中那些可能导致价值毁灭的“致命缺陷”,例如忽视品牌溢价、偏离能力圈、管理层的好大喜功以及对沉没成本的错误执着。研究辉腾的失败,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商业护城河,以及为何“好公司”比“好产品”更值得投资。

辉腾:一部“行走的投资教科书”

要理解辉腾为何在投资界“鼎鼎大名”,我们需要回到它的诞生之初,那是一个交织着梦想、偏执与现实的商业故事。

“技术狂人”的梦想与现实的鸿沟

辉腾的诞生,源于一位传奇人物的意志——时任大众集团董事长的费迪南德·皮耶希 (Ferdinand Piëch)。作为保时捷创始人的外孙,皮耶希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技术天才和完美主义者。在他的主导下,大众集团收购了宾利、布加迪和兰博基尼,并将旗下的奥迪品牌成功打造成了可以与奔驰、宝马分庭抗礼的豪华品牌。然而,他心中还有一个更大的执念:要打造一款悬挂着大众“VW”车标的顶级豪华轿车,用它来挑战D级车(大型豪华车)市场的王者——梅赛德斯-奔驰S级宝马7系。 为了这个目标,皮耶希对辉腾项目提出了堪称疯狂的技术要求。

然而,皮耶希和大众集团似乎忽略了一个最根本的商业常识:消费者购买顶级豪华车,买的不仅仅是产品本身,更是品牌所承载的社会地位、身份认同和情感价值。

商业上的滑铁卢:叫好不叫座

辉腾上市后的市场反应,给这位“技术狂人”浇了一盆冷水。尽管汽车媒体对它的技术赞不绝口,但消费者却不买账。辉腾的销量持续低迷,与年销数万甚至十数万的奔驰S级和宝马7系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这款车的失败根源在于致命的品牌错配

最终,在持续亏损了14年后,辉腾项目于2016年正式停产。据德国媒体估算,大众在辉腾项目上的总亏损接近20亿欧元,平均每卖出一辆辉腾,就要亏损约2.8万欧元。它成为了汽车工业史上最著名的“叫好不叫座”的案例之一,也为所有投资者上了一堂生动而昂贵的课程。

从辉腾的后视镜里看投资

辉腾的故事就像一个投资世界的寓言,它用惨痛的教训揭示了几个至关重要的投资原则。作为价值投资者,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宝贵的智慧。

教训一:伟大的产品 ≠ 伟大的投资

许多投资者,尤其是那些对某个领域充满热情的“发烧友”,很容易陷入一个思维误区:只要一家公司的产品技术领先、设计出色,它就是一家好公司,其股票就值得投资。 辉腾恰恰是戳破这一幻觉的完美案例。它的技术、用料、做工都无可挑剔,但这些“产品优点”并未能转化为商业成功和股东回报。这告诉我们:

教训二:警惕管理层的“情怀”与“好大喜功”

费迪南德·皮耶希的个人意志是辉腾诞生的决定性因素。他的工程师情怀和追求极致的决心令人敬佩,但从股东价值最大化的角度看,这却是一场由“独裁者”主导的、代价高昂的冒险。 这个教训提醒投资者,在评估一家公司时,必须对管理层进行“体检”:

教训三:品牌的“天花板”与“能力圈”

能力圈 (Circle of Competence)是巴菲特投资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他主张投资者只投资于自己能理解的领域。这个概念同样适用于企业经营。

教训四:不要为“沉没成本”买单

沉没成本 (Sunk Cost) 是指已经发生且无法收回的成本。在决策时,理性的做法应该忽略沉没成本,只考虑未来的增量成本和收益。 辉腾项目在运营了几年,亏损已成事实后,大众集团为何没有果断止损,而是让它继续生产了十多年?

  1. 心理账户作祟: “我们已经投了这么多钱,现在放弃太可惜了。”这种想法是典型的沉没成本谬误。管理者和投资者一样,也会因为不愿承认失败而持续向一个没有希望的项目/投资中追加投入。
  2. 路径依赖: 庞大的项目一旦启动,就会形成自己的惯性,涉及到工厂、工人、供应链等方方面面,停止的决策阻力巨大。

这对投资者的启示是:

投资启示录

“就怕大众带字母”——这句在中国车友圈中广为流传的调侃,精准地道出了辉腾“低调的奢华”和与其品牌不符的高昂身价。对于我们投资者而言,大众辉腾的故事则是一份更加宝贵的启示录,它时刻提醒着我们:

在投资的漫漫长路上,我们也会遇到无数像辉腾这样的“投资标的”——它们或许拥有闪亮的技术、宏大的叙事,但其商业逻辑却不堪一击。学会从辉腾的后视镜里回顾和反思,将帮助我们擦亮眼睛,去发现那些真正将卓越产品力与强大品牌护城河完美结合的伟大公司,避开那些只是“贴了字母的帕萨特”,看似华丽却充满风险的价值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