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大缓和

大缓和 (The Great Moderation) 这是一个听起来颇具年代感的词,仿佛是历史课本里某个章节的标题。但对于每一位投资者而言,理解“大缓和”不亚于读懂一部浓缩的现代金融兴衰史。简单来说,“大缓和”指的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07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主要发达经济体经历的一段宏观经济波动性显著降低的时期。在这大约二十年的“黄金岁月”里,经济增长变得更稳定,商业周期似乎被驯服,曾经困扰世界的大滞胀销声匿迹。这个概念最早由经济学家詹姆斯·斯托克(James Stock)和马克·沃森(Mark Watson)在论文中提出,后来被时任美联储理事的本·伯南克(Ben Bernanke)发扬光大,并赋予了这个诗意的名字。

“大缓和”时代:岁月静好的真相

想象一下,你生活在一个风平浪静的港湾里,常年的狂风暴雨变成了和风细雨,出海打鱼的风险似乎大大降低了。这就是“大缓和”时代给人的总体感觉。它的美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这种宏观经济的“岁月静好”,直接催生了金融市场的长期繁荣。稳定的经济预期和较低的利率水平,为股票债券市场提供了完美的生长土壤,一轮跨越多年的大牛市让无数投资者心醉神迷,也让许多人渐渐忘记了风险为何物。

为什么会出现“大缓和”?

这片经济的“风平浪静”究竟从何而来?经济学家们至今仍在争论,但普遍认为有三大功臣:结构变革、政策改进,以及一丝好运气。

结构性变革:经济的“压舱石”

经济体自身发生了一些深刻的变化,如同为一艘大船增加了压舱石,使其在风浪中更为稳健。

政策的胜利:央行的“定海神针”

如果说结构变革是内功,那么政策改进就是威力巨大的外功。尤其是货币政策的进步,被认为是“大缓和”的核心驱动力。

幸运女神的眷顾?

当然,也有一派观点认为,“大缓和”的出现,或多或少也得益于好运气。这段时间里,全球没有发生类似70年代石油危机那样剧烈的外部供给冲击。冷战的结束带来了“和平红利”,全球化浪潮则带来了大量的廉价商品,这些都在客观上帮助抑制了通胀,促进了稳定。

“大缓和”的幻象与终结

稳定是最好的麻醉剂。 “大缓和”带来的长期稳定,催生了一种危险的乐观情绪,即认为人类已经永久性地解决了经济周期问题。这种想法的潜台词是:风险已经消失。而当所有人都认为没有风险时,最大的风险就正在悄然积聚。 这个过程,与已故经济学家海曼·明斯基(Hyman Minsky)的金融不稳定性假说不谋而合。明斯基认为,长期的经济稳定会鼓励人们去冒更大的风险。银行敢于发放更激进的贷款,投资者敢于使用更高的杠杆,金融机构则忙于设计越来越复杂的金融产品。在“大缓和”时期,金融创新层出不穷,比如将无数个住房抵押贷款打包出售的资产证券化(Securitization),以及为其提供“保险”的信用违约互换(Credit Default Swaps)。 这些工具看似分散了风险,实则像一个越吹越大的气球,将风险以一种极其复杂且不透明的方式捆绑在了一起。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手中的“烫手山芋”已经传给了下家,却没意识到整个系统都坐在了火药桶上。 最终,引爆的火星来自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破裂。当房价开始下跌,那些原本被认为是“万无一失”的金融产品瞬间变成了毒药,引发了连锁反应。2008年,雷曼兄弟倒闭,全球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大缓和”的时代背景音乐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大衰退”的刺耳警报。

价值投资者的启示录

“大缓和”的故事,对我们这些信奉价值投资的普通投资者来说,是一部极其深刻的启示录。它用真金白银的教训,告诉了我们几个永不过时的道理。

警惕“这次不一样”的叙事

“经济周期已经被终结”、“我们进入了永久繁荣的新经济时代”……这些都是“大缓和”时期甚嚣尘上的论调。这是典型的“这次不一样”综合症。每当市场长期繁荣,总会有人跳出来宣称旧的规律已经失效。 然而,价值投资的鼻祖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早就警告过我们,投资领域最昂贵的四个字就是“这次不一样”。人性中的贪婪与恐惧从未改变,由人性驱动的商业周期和市场周期也从未消失,它们只是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价值投资者必须永远对这类宏大叙事保持健康的怀疑,坚持用不变的商业和估值原则去衡量眼前的世界。

在平静的水面下寻找暗流:理解周期

“大缓和”时期最大的教训之一是:过去的低波动性,绝不代表未来的低风险。恰恰相反,长期的风平浪静,往往正在为未来的惊涛骇浪积蓄能量。 作为价值投资者,我们的任务不是去预测风暴何时到来,而是在风和日丽的时候就为之做好准备。

宏观是背景,微观是根本

理解“大缓和”这样的宏观背景固然重要,它能帮助我们理解市场的总体情绪和温度。但是,价值投资者的决策最终必须落脚于微观——也就是具体的企业。 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有一个著名的比喻:“只有当潮水退去时,你才会知道谁在裸泳。”“大缓和”就是一次历史性的涨潮,高涨的潮水(宽松的信贷和乐观的经济)掩盖了许多质地不佳的公司。这些公司可能拥有脆弱的商业模式、过高的杠杆或平庸的管理层,但在好年景里,它们也能活得有滋有味。 价值投资者的工作,就是在潮水高涨时,也要仔细检查每家公司是否“穿着泳裤”——即拥有坚固的护城河、健康的资产负债表和诚实能干的管理层。不要被宏观的暖风吹昏了头,而忽视了企业本身的基本面风险。

重新思考“风险”的定义

学院派金融学常常将风险等同于价格波动性,用贝塔系数(Beta)等指标来衡量。在“大缓和”这种低波动时期,按照这个定义,市场的风险似乎降到了历史最低点。 但这恰恰是价值投资与主流金融学的分歧所在。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风险不是波动性,而是资本发生永久性损失的可能性。在“大缓和”时期,价格波动性虽小,但由于资产价格被普遍高估、杠杆率不断攀升,资本发生永久性损失的真实风险其实是在持续累积的。 这个教训至关重要:不要把价格的稳定误认为是投资的安全。真正的安全,来源于你对企业价值的深刻理解和为此支付的合理价格,而绝非市场先生暂时的“情绪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