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维持成本,一个在财报上找不到,却对判断公司真实盈利能力至关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一家公司为了维持其现有的业务规模、市场地位和盈利水平,在一年内必须投入的真实经济成本。这个数字常常被比作在跑步机上为了保持原地不动所需要付出的努力。它不同于会计报表上的折旧与摊销,后者只是基于历史成本的会计处理,而完全维持成本则是面向未来的、真金白银的支出,是计算“股东能够真正袋袋平安的利润”——即所有者盈余 (Owner Earnings)——的关键一环。
想象一下,你买了一辆新车和一辆二手老爷车。会计上,它们可能每年都在折旧。但实际上,新车可能只需要常规保养,而老爷车则需要你不断地更换零件、修理引擎,才能保证它还能上路。这笔持续不断的维修费,就是老爷车的“完全维持成本”。 对于投资而言,这个概念同样犀利:
作为价值投资者,我们当然希望公司将更多资本用于增长,而不是仅仅维持生存。分清这两者,是看透公司未来的第一步。
既然财报不直接提供,我们就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估算方法有简有繁,但本质都是一种艺术,需要结合对行业的理解。
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提供了一个简单实用的方法:对于一家业务稳定的成熟公司,可以将多年(如7-10年)的折旧与摊销总额的平均值,作为完全维持成本的近似值。 这个方法的逻辑是,长期来看,一家公司为了维持运营所做的资本投入,应该大致等于其资产的损耗速度。但请注意,在通货膨胀严重的时期,重置一台旧机器的成本会远高于其原始账面价值,这时该方法可能会低估真实成本。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著名的价值投资大师布鲁斯·格林沃尔德(Bruce Greenwald)提供了一套更精细的“四步法”,核心思想是“总支出减去增长支出等于维持支出”:
这个方法虽然更复杂,但它更精确地剥离了增长带来的影响,能更好地反映公司“原地踏步”的成本。
理解了完全维持成本,就像戴上了一副“X光眼镜”,能帮助我们看清企业的“骨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