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近采购 (Proximity Sourcing),又称“近岸外包 (Near-sourcing)”或“近岸生产 (Nearshoring)”,是价值投资理念在审视企业基本面时,一个日益重要的分析维度。它指的是企业将其生产、采购或服务活动,从地理位置遥远的低成本国家,转移到距离其主要市场更近的国家或地区的战略决策。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地理位置调整,更是企业在面对全球不确定性时,对效率、韧性、成本和风险进行全面再平衡的深刻变革。在全球化浪潮高歌猛进的年代,企业追逐的是极致的成本优势,将供应链延伸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然而,当黑天鹅事件频发,地缘政治风险加剧,这种“天涯若比邻”的供应链模式开始暴露出其脆弱性。就近采购,正是对这种脆弱性的一剂良方,它强调的不再仅仅是“价格最低”,而是“综合价值最高”。
想象一下,你家楼下有一家便利店,走路五分钟就到;而城外有一家大型仓储超市,开车要一个小时。
对于企业而言,这个选择题更为复杂和关键。就近采购的核心,是在全球供应链布局中,用“确定性”和“灵活性”来对冲“绝对低成本”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它包含以下几个层面的战略考量:
因此,就近采购并非简单地否定全球化,而是一种更成熟、更具韧性的全球化布局策略。它要求企业管理者像一位高明的棋手,不仅要看到棋盘上每个“子”(供应商)的当前成本,更要预判整个“棋局”(全球宏观环境)的未来变化。
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我们的目标是寻找那些拥有宽阔且持久护城河的优秀企业,并以合理的价格买入。一家公司的供应链策略,正是其护城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沃伦·巴菲特曾说:“我喜欢的生意是那种简单、可预测的。” 一条稳定、可靠、高效的供应链,正是一家企业走向“简单、可预测”的关键。就近采购策略,恰恰能在以下几个方面,为企业构筑更坚实的竞争优势。
传统的护城河来源包括品牌、专利、网络效应和成本优势。而在当今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供应链的韧性本身,正在成为一种新型的、极其重要的护城河。
价值投资的核心之一是评估风险,并要求足够的安全边际。企业的经营风险是我们需要重点考量的因素。一条过度拉长、脆弱不堪的供应链,是企业经营中一个巨大的风险点。
就近采购通过将生产和消费置于同一或相近的经济与货币区内,可以像“压舱石”一样,有效降低上述风险,提升企业盈利的稳定性与可预测性。
“就近采购”听起来似乎意味着更高的劳动力成本,这难道不违背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天性吗?这是一个常见的误解。价值投资者需要看到“总拥有成本 (Total Cost of Ownership)”,而非仅仅是“单位生产成本”。
聪明的企业会在成本、效率与风险之间走好“平衡木”,而就近采购正是实现这种平衡的重要策略。
近年来,ESG (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 投资理念日益成为主流。就近采购策略与ESG的许多核心原则不谋而合。
对于关注长期价值和可持续发展的投资者而言,一家积极践行就近采购的企业,很可能在ESG评级中获得更高的分数,从而吸引更多长期资本的青睐。
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无法像专业的尽调团队那样去实地考察每一家工厂。但是,通过仔细研读公开信息,我们依然可以发现企业是否在向“就近采购”转型的线索。
企业的财务报表和年度报告是信息金矿。尤其是在“致股东的信”和“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MD&A)”章节中,管理层通常会阐述公司的战略方向和重大举措。
不同行业受供应链问题的影响程度不同,其采取就近采购的动力和节奏也各异。
关注这些行业大趋势,能帮助你找到那些顺势而为、积极调整供应链布局的领先企业。
一个健康的供应链策略,最终会反映在财务数据上。
“就近采购”这个词条,本质上是价值投资“能力圈”理念在供应链维度的延伸。它提醒我们,投资一家企业,不仅要看懂它的产品、市场和财务,更要理解它如何组织生产、如何应对外部世界的风云变幻。 一家懂得“睦邻友好”、善用“邻居力量”的企业,往往更接地气,更能抵御风浪。它或许在报表上没有展现出最低的生产成本,但它在不确定性面前所表现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为其股东创造了更为珍贵的长期价值。 下一次分析一家公司时,不妨多问一个问题:它的“菜篮子”拎得稳不稳?它的供应商,是远在天边的陌生人,还是知根知底的好邻居? 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或许能帮你更好地理解这家企业的真实质地和长期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