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尼克·斯利普

尼克·斯利普(Nick Sleep),当代最富传奇色彩也最为低调的价值投资者之一。他与合伙人Qais Zakaria(扎克)在2001年至2014年间共同管理游牧合伙基金(Nomad Investment Partnership),以其独特的投资哲学和惊人的长期业绩闻名于世。斯利普并非聚光灯下的明星,他更像一位投资界的隐士,但在他选择“归隐”、将基金清盘并把资金返还给投资者后,他写给合伙人的十三封年度合伙人信(Partnership Letters)却不胫而走,被全球价值投资的信徒们奉为圭臬。斯利普的投资思想融合了沃伦·巴菲特查理·芒格的智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深刻的洞见,尤其以“规模经济共享”和“目的地分析”两大核心模型,为投资者指明了一条通往长期复利的康庄大道。

生平与“游牧”之旅

尼克·斯利普的早期职业生涯始于一家传统的基金管理公司。然而,他很快就对行业中普遍存在的短期主义、频繁交易以及为了收取管理费而盲目追求规模的做法感到厌倦。他渴望一种更纯粹、更符合投资本质的方式——一种能够让他像企业主一样思考,并与真正志同道合的投资者长期同行的模式。 2001年,斯利普与他的大学同学兼同事Qais Zakaria(常被昵称为ZAK)共同创立了“游牧合伙基金”。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哲学意味:“游牧”意味着不受地域、行业或传统观念的束缚,只去水草丰美之地——也就是寻找全球范围内最优质的投资机会。基金的结构也独树一帜,它不收取固定的管理费,只在年化收益率超过6%的部分收取业绩提成,这使得基金管理人的利益与投资者的利益实现了高度绑定。 在长达13年的运作期间,游牧基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2001年9月到2013年底,基金累计回报率高达921.1%,而同期全球指数(MSCI World Index)的回报率仅为116.9%。这意味着,如果你在期初投入100万元,期末将收获超过1000万元。更惊人的是,这一切是在极其集中投资的组合下实现的,基金长期只持有10-15只股票,有时甚至更少。 然而,就在事业如日中天之时,斯利普和扎克做出了一个让外界震惊的决定:在2014年,他们选择关闭基金,将所有资金悉数返还给投资者。在最后一封信中,他们解释道,管理基金的日常事务已经开始妨碍他们进行最热爱的深度思考和研究。他们选择回归初心,继续做一名纯粹的思考者和个人投资者。这种“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姿态,更增添了尼克·斯利普的传奇色彩。

斯利普的投资哲学:寻找“注定伟大”的公司

尼克·斯利普的投资方法论可以被视作价值投资的深化与演进。他并不满足于寻找被低估的“烟蒂股”,而是致力于发现那些商业模式极其优秀,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创造价值,最终“注定伟大”的公司。

核心理念:深度、少即是多与长期主义

斯利普的投资组合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深度研究、极度集中、超长期持有

投资模型的演化:从“深度价值”到“优质复利”

和许多伟大的投资者一样,斯利普的投资模型也经历了一个演化过程。早期,他可能更倾向于传统的深度价值策略,即寻找价格远低于其内在价值的公司。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越来越认识到,商业模式的“质地”远比估值的“便宜”更重要。一家能够持续增长并不断拓宽其护城河的优质公司,即使初始买入价看起来不那么“便宜”,其长期回报也可能远远超过一家平庸的廉价公司。这一转变,标志着他从格雷厄姆式的投资者,向巴菲特和芒格所倡导的“以合理的价格买入伟大的公司”的理念靠拢,并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

斯利普的“双响炮”:两大心法模型

在斯利普众多的思想精华中,有两个强大的心智模型最为人称道,它们是斯利普用以识别伟大企业的“秘密武器”。

规模经济共享 (Scale Economies Shared)

这是一个极具洞察力的概念。我们通常理解的“规模经济”是指随着公司规模扩大,单位成本会下降。但斯利普发现,伟大的公司处理规模经济的方式与众不同:它们不是将规模带来的成本节约全部转化为自己的利润,而是主动地、持续地将大部分好处“分享”给客户,通常是以更低价格的形式。 这个看似“无私”的行为,却能启动一个强大无比的增长飞轮:

  1. 更低的价格 → 吸引更多的顾客 → 形成更大的销售规模 → 带来更强的议价能力和更低的运营成本 → 创造了进一步降价的空间 → 更低的价格…

这个良性循环一旦形成,会构建起一道几乎无法逾越的护城河。竞争对手会发现,无论如何都无法在价格上与这家公司抗衡,因为对方的低价并非来自短期的补贴或亏损,而是其高效商业模式的自然结果。 案例解析:好市多 (Costco) 好市多是“规模经济共享”模型的完美典范。它的商业模式极其简单:通过收取会员费来覆盖大部分运营成本和利润,然后将所有商品以接近成本价的价格出售。随着会员数量增多,其采购规模变得巨大,可以从供应商那里拿到更低的价格。好市多并没有将这些节省下来的成本装入自己口袋,而是立刻将之体现在售价上,让利给会员。这使得会员的忠诚度极高,续费率常年保持在90%以上,从而进一步巩固了其规模优势。斯利普敏锐地意识到,好市多的低价不是一种营销策略,而是其商业模式的核心。

目的地分析 (Destination Analysis)

如果说“规模经济共享”是识别商业模式的“显微镜”,那么“目的地分析”就是洞察企业未来的“望远镜”。 传统分析师往往痴迷于预测公司下一季度或下一年的盈利,斯利普认为这是一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短视行为。他倡导的“目的地分析”要求投资者跳出短期波动的迷雾,去思考一个更根本的问题:“这家公司在5年、10年甚至20年后,会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它的业务规模、市场地位、盈利能力会达到怎样的高度?” 这种分析方法的核心在于:

  1. 识别长期潜力: 首先判断公司所处的行业是否有足够长的“雪坡”,以及公司自身是否有能力滚出一个巨大的“雪球”。
  2. 倒推当前行为: 然后,以这个遥远的“目的地”为参照,反过来审视公司当下的每一个战略决策、资本开支和企业文化建设,判断这些行为是否都在朝着那个宏伟的目标稳步迈进。
  3. 忽略短期噪音: 当一家公司的行为与它的长期“目的地”高度一致时,投资者就应该忽略市场的短期情绪波动和财务数据的暂时起伏,坚定地与公司同行。

案例解析:亚马逊 (Amazon) 在21世纪初,华尔街普遍将亚马逊视为一家不赚钱的在线零售商,对其持续的巨额投资感到不解。但斯利普运用“目的地分析”,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未来。他看到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的每一个决策——无论是建设物流中心、推出Prime会员,还是发展AWS云计算——都不是为了短期利润,而是为了构建一个无所不包、效率极致的商业帝国。斯利普意识到,贝索斯正在玩一场更长远的游戏,而市场的短视恰恰提供了绝佳的买入机会。后来的事实证明,斯利普的“目的地分析”是何等精准。

斯利普留给投资者的宝藏:《游牧合伙人信》

斯利普虽然早已淡出公众视野,但他留下的十三封《游牧合伙人信》已成为投资界的非正式教科书。这些信件文笔优美,思想深邃,坦诚地记录了斯利普和扎克在投资旅程中的思考、进化、成功与反思。 信中的内容远不止于股票分析,更多的是关于如何构建正确的投资思维框架。他反复强调:

这些信件是每一位严肃投资者都应该反复阅读的经典,它提供的不是代码或公式,而是通往投资智慧的地图。

给普通投资者的启示

尼克·斯利普的投资哲学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大道至简的智慧。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以下几点极其宝贵的启示:

总而言之,尼克·斯利普是一位真正的投资哲人。他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投资的真谛不在于预测市场,而在于理解商业;不在于频繁交易,而在于长期持有;不在于追逐风口,而在于拥抱那些能让世界变得更好一点的伟大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