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公司(Nikola Corporation),一家总部位于美国的零排放运输解决方案公司。它一度被资本市场誉为“下一个特斯拉”,专注于设计和制造电池电动和氢燃料电池电动卡车、电动汽车传动系统及相关部件。然而,尼古拉公司更为人所知的,并非其技术突破,而是一场从万众瞩目到轰然倒塌的资本市场闹剧。它的故事,因涉嫌欺诈的指控、创始人的戏剧性垮台以及股价的巨幅波动,成为了教科书级别的案例,深刻揭示了在投资中区分“伟大故事”与“伟大生意”的重要性,为价值投资者提供了宝贵的警示。
尼古拉的故事就像一部情节跌宕起伏的好莱坞大片,充满了梦想、贪婪、欺骗和幻灭。对于投资者而言,复盘这部大片,远比追逐下一个市场热点更有价值。
在21世纪10年代末,电动汽车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特斯拉的成功点燃了资本市场对所有“颠覆性”交通工具概念的狂热。就在此时,尼古拉公司带着一个更加宏大的叙事登场了。它的创始人特雷弗·米尔顿 (Trevor Milton) 是一位富有感染力的推销员,他不仅承诺要制造电池驱动的卡车,更将公司的未来押注在被誉为“终极清洁能源”的氢燃料电池上。 这个故事完美地迎合了市场的口味:
2020年,尼古拉通过与一家特殊目的收购公司 (SPAC) 合并的方式,成功“借壳上市”。在市场狂热情绪的助推下,其股价一飞冲天。在巅峰时期,这家甚至还没有量产和交付一辆卡车的公司,其市值一度超过了拥有百年历史的汽车巨头福特。与汽车业巨头通用汽车 (General Motors) 达成战略合作意向,更是将其声望推向了顶点,似乎一切都在验证着“下一个特斯拉”神话的诞生。
然而,泡沫的破裂往往只在一瞬间。2020年9月10日,知名做空机构兴登堡研究 (Hindenburg Research) 发布了一份题为《尼古拉:如何利用弥天大谎与美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建立合作关系》的报告。 这份报告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将尼古拉精心包装的“皇帝新衣”撕得粉碎。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毁灭性的指控,包括:
这份报告逻辑清晰、证据详实,迅速引发了市场的恐慌性抛售。尼古拉的股价应声暴跌,雪崩由此开始。
做空报告发布后,尼古拉的处境急转直下。通用汽车重新评估了合作关系并最终大幅缩减了合作范围,这给了市场沉重一击。创始人特雷弗·米尔顿在巨大的压力下被迫辞去董事长职务。 更致命的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和美国司法部启动了对米尔顿和尼古拉公司的调查。最终,特雷弗·米尔顿因多项欺诈罪名被起诉并被定罪。这位曾经的“造车新贵”和“行业颠覆者”,最终沦为了阶下囚。 尼古拉公司的神话彻底破灭,其股价从高点跌去超过90%,给那些被美好故事吸引而追高买入的投资者上了一堂代价高昂的风险教育课。
尼古拉的故事虽然极端,但它所暴露出的问题在投资世界中却屡见不鲜。对于信奉价值投资理念的投资者来说,这起事件不啻为一个完美的“反面教材”,它用真金白银的损失,验证了价值投资几条最核心的原则。
投资与投机之间的一大区别,在于前者关注企业的内在价值,而后者更关注股价的短期波动。尼古拉便是一个典型的“故事股” (Story Stock)。这类公司的股价主要由一个引人入胜的未来故事支撑,而非当前稳健的经营和盈利能力。
兴登堡研究的报告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杀伤力,是因为它建立在深入、细致的尽职调查 (Due Diligence) 基础之上。这给所有投资者的启示是:永远不要轻信公司管理层的一面之词,尤其是那些包装精美的PPT和宣传视频。
沃伦·巴菲特 (Warren Buffett) 曾多次强调,他和查理·芒格 (Charlie Munger) 在投资时,对管理层的品格和能力的重视,几乎不亚于生意本身。所谓“选股就是选人”,在尼古拉的案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尼古拉事件也是对投资者能力圈 (Circle of Competence) 和安全边际 (Margin of Safety) 这两大价值投资基石的严峻考验。
尼古拉公司的故事至今仍在继续,它仍在努力生产和销售卡车,试图在废墟之上重建信誉。但对于投资者而言,最重要的部分已经尘埃落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资本市场这个名利场中,永远不缺少激动人心的故事和一夜暴富的神话。然而,投资的真谛,往往隐藏在那些最朴素、最常识性的原则之中。在下一次被某个“改变世界”的宏大叙事所吸引时,不妨先停下来,问问自己:这个故事背后,是否有一门真实、可靠、并且我能理解的好生意? 这,或许就是尼古拉留给所有普通投资者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