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工业副产氢

工业副产氢(Industrial By-product Hydrogen)是指在工业生产主要产品的过程中,作为副产品或伴生品被生产出来的氢气。它并非企业生产的主要目标,更像是工业流程中一个“顺便”的产物。例如,在氯碱工业中,企业的主要目标是生产烧碱和氯气,但电解盐水的化学反应会不可避免地同时生成氢气。同样,在石油炼化和一些化工过程中,也会有大量的氢气作为副产物释出。工业副产氢的最大特点是其极低的边际生产成本,因为绝大部分生产开销已被主产品分摊。这使得它成为当前阶段成本最低的氢源之一,如同面包店烤羊角包时剩下的边角料,虽然不是主角,但稍加利用就能变成美味的饼干,为企业带来额外的价值。

“废物”还是“宝藏”?工业副产氢的经济学画像

在探讨氢能源的宏大叙事时,人们的目光常常聚焦于代表未来的绿氢,或是作为主力军的灰氢。而工业副产氢,则像一位低调的实干家,虽然身世“卑微”,却凭借其独特的经济学禀赋,在能源转型的棋局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天生的成本优势:捡来的孩子好养活

价值投资的核心是寻找价格低于其内在价值的资产,而成本优势是构建企业护城河的最坚固的砖石之一。工业副产氢的经济学魅力,首先就源于其无与伦比的成本优势。 我们可以将不同来源的氢气想象成不同出身的“孩子”:

对于企业而言,这种成本优势意味着,可以将原本可能被当作废气排放掉的副产品,转化为一个全新的、低成本的利润增长点。

供应的“阿喀琉斯之踵”:看人脸色的配角

然而,正如查理·芒格常提醒我们的,要反过来想。工业副产氢的巨大优势背后,也隐藏着其致命的弱点——供应的依附性。 它的产量完全取决于主产品的生产景气度,而不能根据氢气市场的需求进行独立调节。这就像一家电影院,爆米花的销量再火爆,也得依赖于电影本身的吸引力;如果没人来看电影,爆米花做得再好吃也卖不出去。

因此,投资者在分析一家拥有副产氢资源的企业时,绝不能将其作为独立的业务来看待,而必须将其置于其主营业务的宏观周期和产业链的地理格局中进行审视。它的角色永远是“配角”,其价值的大小,首先取决于“主角”的戏份是否稳定。

为什么价值投资者要关注工业副产氢?

对于遵循价值投资理念的投资者来说,工业副产氢不仅是一个化工名词,更是一个挖掘企业内在价值的独特视角。它完美诠释了“人弃我取”的投资哲学——在别人忽视的“边角料”中发现价值。

“现金奶牛”的隐藏属性:成本端的护城河

沃伦·巴菲特钟爱那些具有宽阔护城河的企业,尤其是低成本的生产商。工业副产氢正是这样一条隐蔽而坚固的“成本护城河”。 拥有大量、稳定副产氢资源的企业,等于拥有了一个几乎零成本的原料库。它们可以:

这种源于生产流程耦合的成本优势,是竞争对手很难复制的。只要企业的主业能够稳定运行,这条护城河就会持续存在。

能源转型的现实主义起点:从“灰”到“绿”的完美跳板

价值投资者通常对过于遥远和不确定的未来保持警惕。绿氢虽然代表了终极解决方案,但其高昂的成本和基础设施的缺失,意味着其大规模商业化仍需时日。 工业副产氢则提供了一个极为现实的过渡方案

可以说,工业副产氢是连接当下化石能源时代与未来氢能时代的坚固桥梁。投资于那些善于利用这座“桥梁”的企业,就是投资于能源转型中最具确定性的一环。

投资机会的探寻:去哪里寻找“副产氢”富矿?

要找到这些“副产氢”富矿,我们需要像地质学家一样,深入到具体的工业领域中去勘探。

电解饱和食盐水是氯碱工业的基础工艺。其化学反应式清晰地表明:每生产1吨烧碱,理论上会同时产生约250立方米的氢气。全球每年数千万吨的烧碱产量,意味着这是一个巨大且稳定的氢气来源。A股市场上的一些氯碱龙头企业,如万华化学(其业务板块涉及氯碱)、中泰化学等,都是重要的副产氢供应商。

PDH工艺是为了生产聚丙烯(一种重要的塑料原料)的关键中间体——丙烯。在这个过程中,丙烷(C3H8)分子中的氢原子被脱去,生成丙烯(C3H6)和氢气(H2)。每生产1吨丙烯,大约会副产40-50公斤的氢气。随着PDH装置的大量投产,这一领域已成为新兴的副产氢来源。相关企业如东华能源、卫星化学等,都在积极布局其副产氢的综合利用。

在大型炼油厂和乙烯生产装置中,为了提高汽油辛烷值或生产烯烃,会进行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重整氢”和“裂解氢”。这些氢气虽然产量巨大,但往往纯度不一,含有杂质,需要进一步提纯才能对外供应。中国石化中国石油等石化巨头,是这一领域绝对的“资源掌控者”。

投资的“避坑”指南与未来展望

发现价值固然重要,但识别风险、避免陷阱同样是价值投资者的必修课。

警惕“画饼”:辨别真假氢能概念

氢能源是热门赛道,很容易催生概念炒作。投资者需要警惕那些仅仅因为拥有副产氢资源,就将自己包装成“氢能龙头”的公司。

运输半径的诅咒:经济性的“紧箍咒”

氢气是宇宙中最轻的元素,其储存和运输是世界性难题。高压气态运输的效率低,液态储运的能耗高。这导致氢气的运输成本极高,形成了一个“运输半径诅咒”。一般认为,副产氢的经济运输半径在100-200公里以内。

展望未来:与绿氢的“相爱相杀”

长远来看,随着可再生能源成本的持续下降和电解水技术的突破,绿氢的生产成本终将降至与化石能源制氢相当甚至更低的水平。到那时,工业副产氢的成本优势将不再突出。

结语:被遗忘的角落,价值的源泉

工业副产氢的故事,是对价值投资哲学的一次生动演绎。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投资机会,往往不在聚光灯下,而隐藏在那些被市场忽视的、看似平淡无奇的“边角料”之中。它不涉及颠覆性的技术革命,也没有激动人心的增长曲线,但它代表了一种更朴素、更坚实的商业智慧:将成本转化为优势,将副产转化为利润。 作为一名理性的投资者,我们需要培养一双能够穿透喧嚣、发现这种内在价值的眼睛。去审视一家化工企业的成本结构,去分析它的产业链布局,去理解它如何巧妙地将一个生产环节的“废料”,变成了另一个环节的宝贵“原料”。在这看似枯燥的细节中,往往蕴藏着企业最深刻、最持久的竞争优势,也是我们财富增值的可靠源泉。